连日雨后抢收玉米,农机特派员帮了大忙

2021-10-19 15:42:3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张树锋 张美荣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树锋 张美荣

“中秋节前几乎天天下雨,眼看着熟透了的玉米要毁在地里,心里那个急呀,多亏了农机特派员协调来了履带式收获机抢收玉米,这不正抓住晴好天气窗口期抓紧深耕散墒,确保霜降前播种完麦子。”

10月14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种粮大户陈继军将前几日满脸的愁疙瘩变成了灿烂笑容,脑子里盘算着明年的好收成。

“选派特派员制度是今年5月建立的,我们共有35名优秀党员干部,专门蹲在一线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兖州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吴卫新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今年的“三秋”着实让人心里发毛,32万亩玉米“泡”在地里,霜降一过,明年的小麦就没有了指望,这可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大事。

关键时刻,农机特派员冲到了第一线。此外,兖州区还抽调了由区镇两级855名干部组成特派员队伍,包保285个村,协调农机装备、讲解秋收秋种抗湿应变技术,提供青储、粮食烘干等信息,指导农民“三秋”生产。

在兖州,农机特派员被视为科技特派员在农机领域的细化延伸。他们不但懂技术,更能送农机,调度资源,帮助农田解决实际问题。

中秋节前有三天的晴天窗口期,抓住这宝贵的三天搞大决战,特派员们各显其能,除了动员几十家农机大户外,还从金大丰、国丰等农机企业调来200台式大型玉米收获机,浩浩荡荡开进了大田,三天收了20万亩。

尝到了甜头,特派员们更加注重天气信息。之后,他们了解到国庆节期间还有三天的晴天窗口期,决定“抓住这三天,一鼓作气收完”。

兖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天上飘着雨,特派员们并没喝闲茶,“等雨停了再说”,而是再赴农机企业协调调度,大华机械抓紧改装、金大丰更是日夜组装生产15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一夜之间40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就等在群众地头,天一放晴全面作业,一举收获了兖州全部玉米地块的99.6%。

兖州是农机装备生产基地,如何把农机优势变成农民增收的路子,这是特派员们要思考的。于是,吴卫新和同事们加速在田间推广穗茎兼收、青储打包技术。大安镇农机户石洪安对记者说:“我这台穗茎兼收机和1套小型打捆包膜机共收了600多亩地的秸秆,这‘草罐头’比普通秸秆每斤多卖两毛钱,一季就赚了12.5万块。”

兖州区农业专家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区30万亩小麦、32万亩玉米秸秆打捆后送给饲料基地和电厂,农民每亩地多收入260块钱。

为农田送去新消息、新技术,特派员做了更多努力。

十月下旬,兖州区农机服务中心组织秋种农机化技术推广演示会。针对连日雨对老百姓造成的困扰,特派员现场为老百姓答疑解惑:“针对农田土壤湿度大,耕地、散墒不及时势必影响播种。”他们给群众讲解深耕深松旋耕的好处,并为老百姓带来了当地最新款的免耕播种机。

特派员陆永强表示:“这种机器茎穗兼收、青储打包,秸秆不落地,省了翻耕、散墒的时间,为免耕播种创造了条件,照这样的效率干下去,全区霜降之前完成播种应该有把握,明年夏粮丰收就有了基础。”

特派员、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王燕现场给群众讲解技术要点:“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散墒整地的地块,坚持‘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应变技术,选用早熟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科学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一促到底。”

听着特派员的讲解,现场群众心中的石头落了地:“这下我们心里踏实了,‘特派员’帮到点子上了。”

责任编辑: 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