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稻麦两熟地区水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2019-11-12 09:34: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金凤

科技日报 金凤 通讯员 许天颖

我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再创高产纪录。1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科研人员在张家港市的水稻超高产攻关百亩示范方实产验收,专家组随机抽取三块1亩以上田块实施机械化收割,亩均产量为1071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量达到1102.9公斤,这是太湖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水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专家组和项目课题组成员在高产示范方合影,校方供图


“高产方水稻长势非常均衡,田块间整齐一致,个体间也整齐一致,里行和边行一样穗大粒多。”验收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程方民教授表示。

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介绍,这次验收的水稻田主要采用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曾在云南创造了小面积1287公斤/亩,百亩方亩产超1000公斤的纪录。

示范田块机械收割,校方供图


连续多年、在多个不同地区创下高产纪录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奥妙在哪里?丁艳锋教介绍,过去施肥就是“一炮轰”,前期的秧苗分蘖多、看起来长势很旺,但到了结实期,成穗率却很低,收割时农户常常是“笑苗哭稻”。而这套技术理论体系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摸索出了水稻施肥的关键参数。

施肥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需氮量、供氮量和施氮量,丁艳锋说,500斤的稻子和1000斤的稻子,需氮量肯定不一样,不同地区的土壤中土壤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不同、前茬所种植的作物不同,其供氮量也就不一样;此外,肥料在什么阶段施、施多少,最后的氮肥利用率也大不一样。

“就像人的一日三餐,早餐、中餐、晚餐要定量,吃多了会虚胖,吃少了又会营养不足”,丁艳锋告诉记者,这套理论体系探索出的就是一套科学的水稻“营养餐”,即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土壤肥力,以及当季的需求量等指标,精确确定水、肥的供给量。

不仅连续多年带来“高产”,这套栽培技术的关键优势还在于“绿色”“生态”,目前全国使用该套技术的300多个试验点,平均增产18%,氮肥利用率高达45%,节水、减药20%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李刚华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田间实践,新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减少肥料用量15%左右。“别小看了这15%的‘减肥’,带来的生态效益不容小觑,水稻个体含氮量高、种植密度大、空气湿度高,极容易导致被称作‘稻癌’的稻瘟病和纹枯病,一旦染病,水稻就会大面积的倒伏、减产,甚至绝收。”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能有效降低水稻个体中的冗余氮肥,让个体健壮,在栽培方式上讲究通风性、透光性,有效降低了水稻病的发病几率,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

责任编辑: 陈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