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亩海水稻10地产量测评平均亩产超千斤

2020-10-16 13:35:2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健高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杜德乐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青岛海水稻团队迎来了青岛、潍坊、温州三地测产收割。至此,今年布局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等省份种植的10万亩海水稻全部完成产量测评。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测评小组在三地分别进行海水稻产量测评,最终专家的测产结果为:青岛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542.5公斤,超优千号亩产为739.7公斤;潍坊基地编号yc-2003的耐盐水稻亩产为625.3公斤;温州瑞安基地编号yc-2002的耐盐碱水稻亩产为320.78公斤。
今年,青岛海水稻在全国十地启动了万亩片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两万亩,扩大推广到现在的十万亩。9月25日以来,10地十万亩海水稻陆续实现测产,其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
9月25日,位于新疆喀什塔克拉玛干西部边缘的岳普湖海水稻示范种植基地迎来收割测产,经专家测评,海水稻亩产为548公斤,这也是在该地区连续三年稳定亩产超千斤,今年团队还将在该地块试验轮作小麦,如果试验成功,将彻底改变当地的农业现状,盐碱地变良田将成为现实。
10月11日,位于宁夏石嘴山海水稻示范种植基地YC-801测产,亩产超过648.5公斤。10月12日,位于东营海水稻示范种植基地超优千号测产,亩产超过860.95公斤。
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亩产逐年递增,平均亩已达到5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超800公斤,在寸草不生荒废的盐碱地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年。
袁隆平海水稻团队从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到百亩片、千亩片的实验种植,再到如今万亩片示范种植,团队以创新方式大大提高了盐碱地利用率和盐碱地粮食产量。根据袁隆平院士的产业化部署,青岛海水稻团队积极践行“十、百、千”工程,(即实现10万亩海水稻种植示范、力争100万亩海水稻盐碱地改造开工、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计划全国布局。)目前10万亩海水稻植示范已经喜获丰收,100万亩海水稻的签约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1000万亩已明确目标和方向。
在青岛,城阳区积极推进海水稻产业化运作进程,大力扶持海水稻产业,通过申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平台建设,打造盐碱地改良产业化平台,以平台思维推动打造海水稻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耐盐碱水稻品种研发、稻作改良技术推广、装备制造、双创孵化、成果交易、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新业态。
在潍坊,青岛海水稻团队已在潍坊市寒亭区成功打造了海水稻特色产业园区,围绕海水稻产业,建设海水稻加工中心、展示中心、控制中心、大数据中心、中央厨房、稻米品质与深加工研究院等,建成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实现亿亩荒滩变粮仓;通过作业农机、智慧农业技术和生物发酵工程示范以及农田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打造“海水稻种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提供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智能生活体验。形成以海水稻为核、湿地修复为责、文化展示为目标的三产结合融合发展示范区。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改造全国一亿亩盐碱地,多养活8000万人口” 的宏伟夙愿里,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用短短几年的时间,探索出从目标到实践的示范性操作路径,给为荒芜的土地带去生命的希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突破“藏粮于地”的空间,拓展“藏粮于技”的储备。
据介绍,袁隆平院士团队将在8-10年内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各地特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实现海水稻的推广和全产业链发展,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经典案例与样板工程,乘“一带一路”倡议之势,将中国土地治理、耕地保护的经验传递到全球,发挥“中华拓荒人”精神,矢志创新、拓荒为耕,改造亿亩荒滩变良田。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