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庄村:豫东平原贫困村的嬗变之路

2020-12-01 11:32:3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乔地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通讯员 陈海棠

深秋的夏庄村分外美丽,金黄色的玉米或晾晒,或围仓屯起。村庄里,到处鸟语花香,幢幢小楼错落有致;村道边,新植的女贞树迎风招展,坑塘边正值盛花期的桂花香气扑鼻……谁曾想,这里原本是长满杂草、污水横流的坑塘荒地。

日前,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鹿邑县邱集乡夏庄村第一书记司保江说,夏庄村是他第二个家。见证这个豫东平原小村的“春华秋实,灿烂绽放”,是他最大心愿。

夏庄村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西北25公里处,共有525户2098人,其中31户贫困户。三年前,司宝江来这里定点帮扶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种植的是传统的小麦、玉米,主要经济收入靠村民外出做工程建筑为主,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司保江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初到第一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第二天就给村里建立了“魅力夏庄”微信公众号,并给自己命名为“夏庄仁”。

此后一个月里,司宝江逐一拜访了夏庄村的老党员、两委干部、乡贤、普通农户、贫困户,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摸清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脱贫规划的实施情况和产业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准确把握村民群众最想最盼的急事难事,准确把握村里下步发展的目标任务。

在此基础上,司保江提出在无黑色矿产资源、无绿色山水旅游资源、无特色地标性农产品资源的“三无村”,发展“互联网+一红二绿三产业”规划。他发挥自己背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电子商务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资源优势,邀请电子商务专家对夏庄村乃至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上行工作进行规划、开展培训,邀请规划设计领域专家对夏庄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针对夏庄村缺乏现代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理念,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四处学习考察。他的私家车,也成了村里的公务车,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什么好的产业项目,他立刻拉上村民就出发,3年跑了10多万公里。如今夏庄村现拥有6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3家个体工商户、2家企业,实现大棚黄瓜、艳红辣椒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新建羊绒衫缝盘加工、化妆刷尾毛生产、鞋面制作3个产品生产线。

要想农村产业走向市场,首先要节约成本,司保江提出了“挖三闲”,即闲置土地资源、闲置房屋资源、闲散劳动力资源。村民把闲置的校舍、教堂、宅基地等改造成扶贫工程生产车间,把废弃的坑塘、垃圾堆改建成光伏电站、文化广场,把留守老人、在家妇女组织起来务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建立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激励调动贫困户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在贫困落后的农村,要扩大销售增加订单,实现“互联网+”,夏庄村面临诸多困难,如农业产品上行产品难,非标准化产品网货难,缺乏专业人才网销难等。但,为了一个包装,司宝江与村民半夜驱车几十公里到邻县考察泡沫箱。为了增加产品影响力,他自己代言做产品质量背书,去冬今春,疫情肆虐,司宝江开展直播带货,更是成了网红。

瘫痪在床的刘继增,曾是夏庄村的重度贫困户,与村里的许多贫困户一样,常年蜗居破旧的土坯房中。如今,他住上了新房,不仅配备了桌椅衣柜等家具,添置了电视机,安装了水冲式厕所,细心的司保江还给刘继增专门买了瘫痪病人专用床,每到夏天更换窗纱、玻璃,冬天及时把电暖气、暖手宝送到家,并落实电费补贴。

日子难熬,说到底是没有稳定收入。在司保江和村里的关心下,刘继增的爱人通过在黄瓜大棚务工、制衣厂保洁、毛刷厂捆羊毛、村庄夜间巡逻公益性劳务等大大增加了收入。穷了大半辈子的刘继增家,现在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越来越甜。

刘继增的幸福故事是整个夏庄村幸福故事的缩影。如今,司保江在夏庄村已经度过了三个春秋。夏庄村也顺利脱贫摘帽,华丽转身为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人居环境示范村、省级森林乡村、省健康乡村。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