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农艺师景东田用科技为民造福

2021-11-19 22:46:0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颉满斌 张凯丽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张凯丽

30多年始终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深入基层,扎根大地,以深情和初心,走向贫困群体;由国内到国外,由技援非洲到驻村帮扶,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扶贫,辛勤耕耘,真情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生命和汗水诠释着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甘肃省平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景东田。

开拓创新,努力探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之路

 “提高粮食产量,让群众再不挨饿肚子,是我这个农家孩子的愿望,也是一个农技人的使命和担当”。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这个农村孩子,深知挨饿受冻得难受滋味,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把乡亲们带上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路上。1984年,他如愿以偿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平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成为平凉市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人员。学农、爱农、服务于农,是他人生成长的主线,也是人生成长的激流三部曲。

一到农技站,这个在大学里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就一头扎进农田里,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谷子、豆类,都是他的实验品。他做的第一个成功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就是针对1992年严重旱情,努力寻求抗旱措施,成功引进并推广了“玉米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解决了当地干旱不能下种的问题,许多兄弟省市同行前来参观学习平凉市主动抗旱经验。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问题,先后参与引进并试验示范了地膜覆盖穴播、膜侧沟播、全膜覆土穴播等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并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应用等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旱地土壤缺水、土地产出低、产量不稳定、投入效益差等突出问题,成为全市旱作农业核心和创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20多万亩,总增产小麦2.5亿多公斤,使全市小麦普遍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连年获得丰收,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作为全市第一、全省第三完成人研发的“甘肃旱作区膜侧沟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然降水生产率由每亩0.33公斤/毫米提高到每亩0.56公斤/毫米,提高了70%,该成果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不辱使命,把中国农业技术传播到非洲大地

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练就了景东田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成就了他的中国援外农业专家梦想。2003年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开展对尼日利亚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农业部在全国选拔农业专家,他成功入选。2004年5月17日,他飞赴尼日利亚,开始了第一次为期三年的援助非洲人生历程。当时,到尼日利亚需要中转,飞越2万余公里,历时24小时才能到达。景东田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战胜重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初到尼日利亚,空闲时间多,他将驻地的一片荒地,改造成中国农业技术实验基地,种植中国蔬菜与尼国蔬菜进行对比做试验,从而选择出了可供在尼国推广应用的蔬菜品种和种子。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当地黄豆进行豆芽菜的培育和豆腐的加工,在驻地周围开始了他的农技培训,让国内适用的农业技术在尼国尽早生根开花,尽力帮助尼国人民改变贫困面貌。

正是这些中国先进实用技术的成功示范与传播,景东田开始逐步成为尼方信任的中国农业专家,当地人有困难都来找他解决。索科托州(Sokoto state)州长专程前来邀他去自己的私人农场实地考察,提供援助。他示范种植的中国谷子、向日葵、杂交玉米和平凉市农科院培育的“平杂8号”杂交高粱品种,表现出生长发育正常,穗大粒多,产量明显优于地方品种,获得丰收,引起了当地官员和农民群众的极大兴趣,参观者络绎不绝,也吸引了当地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三年来,他在尼日利亚战高温、斗酷暑,克服诸多困难,长期奋战在条件较差的农村,直接与农民接触,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得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尼国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促进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时隔五年,2011年10月,他又一次奉祖国召唤,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成为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援助组的一员,再一次离开家乡,踏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土地,开始执行为期一年的农业职教援助任务。抵达埃塞俄比亚,他被分配在阿拉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依据教学安排,他主要完成了植物系二年级5个班300多名学生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教学和实习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传授中国先进农业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农作物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与技术要点,着重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显著提高了教学成效,改变了教学脱离实践、学生只学理论不懂生产操作的现状。 

他把在中国成熟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传授运用给被誉为“非洲屋脊”、气候较为凉爽的埃塞俄比亚青年学生,比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倍多。埃塞俄比亚联邦农业部部长助理闻讯专程前来参观访问,并感叹说:“我喜欢中国人务实的工作作风,地膜覆盖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增产增收的希望,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我们正走在一条希望的道路上。”

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尼、埃两国联邦农业部的表彰奖励。

驻村帮扶,为贫困群众培育富民增收产业

治贫之本,在于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很多科学技术的支撑和规模化培育壮大特色富民增收产业作为主攻方向。2017年8月,景东田又一次主动请缨,从市级农技推广单位走向平凉市庄浪农村,作为“三区”科技人才赴赵墩乡梨湾村开展产业科技服务工作,并担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以一种崭新的模式开启了他的高效扶贫之路。

“在扶贫的道路上,累过、苦过,但就是没有放弃过。”景东田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在梨湾村开展科技帮扶一驻就是四年,他经常入户进田给贫困户送技术、讲政策、问需求、解疑惑,抢农时忙农事,开展“全天候”科技服务,通过实施帮扶到户的精准脱贫攻坚战略,努力为贫困户培植增收产业,倾情科技帮扶行动,如期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目标,帮扶工作做到了村民的心坎里,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坚守初心,在农业科技战线上结出丰硕成果

景东田扎根农村基层33年,直接深入一线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中,解决了多项旱作农业关键性技术难题,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及省、市重点农技推广项目22项,其中获国家部委、省、地(市)厅科技成果奖励18项。2003年获“平凉市首批‘222’创新人才”称号。2012年获甘肃省农牧厅“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中共平凉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第六批‘平凉市优秀人才’”称号。2018年获平凉市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授予“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干部”荣誉称号。2021年获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全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6月获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个人记大功”荣誉称号。

已经56岁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情都洒在了陇东大地,但面对今后的工作,他告诉记者,“还会一如既往地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让农民的粮仓更加殷实,将是自己永远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