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寒冬腊月送“科技” 科技特派员下乡忙

2022-01-23 21:23: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在广袤的田野上,活跃着一支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走村入户,指导春耕、提供帮助;他们不仅有“泥土气”,还有“科技范”,为农民带去新技术、新品种,教会农民种植养殖的新方法,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征程中传经送宝的“功臣”。

“泥腿教授”的“莓”好时光

腊月时分,安徽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草莓产业发展基地里的大棚草莓到了成熟季,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香气诱人、鲜嫩欲滴。

科技特派员、阜阳师范大学研究员兰伟便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大棚,查看草莓的生长情况,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泥腿教授”。

1月21日,已近中午,兰伟顾不上吃饭,又赶去颍泉区,一个农户种植的近百亩草莓植株很旺盛,坐果却很少,还出现了病虫害,他心急如焚。

“阜阳市颍泉区草莓种植面积从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6000亩,平均亩产效益从当初的0.8万元提升到3.0万余元,种植技术从隔年不能重茬到五年不换棚,从建造草莓小镇到打造‘地方品牌’……这都与兰伟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他是我们闻集草莓的大功臣。”阜阳市颍泉区草莓协会副会长、阜阳市鸿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福感激地说。

当时颍泉区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也不足,兰伟给他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带领他们一起培育草莓新品种……此后,草莓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但是草莓不耐储存,随之而来的是销售难题,特别是每年4月份,草莓大量上市的季节,每斤仅1.5元-2.0元,与春节前平均每斤25-30元,有着天壤之别,每年约有1万吨草莓滞销。

“为延长草莓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兰伟老师又带领我们开展了草莓果酒的研发,帮扶我们完成了酿酒草莓品种的筛选、酿酒酵母菌的筛选,草莓酒加工工艺的创新、草莓酒贮藏工艺的改进等,让我们企业年产草莓酒400余吨,解决了本乡镇农民近1200吨草莓的销售问题,年实现产值520余万元。2021年,兰伟老师带领我们起草了草莓酒的国家行业标准,帮助实现了一产、二产和三产协同发展,真正做到了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刘文福说。

13年来,兰伟带领团队围绕“小草莓,大产业”开展技术攻关,系统开展了草莓“早、密、简”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使本地草莓品种由1个提高到10个,春节前产量提高20%-30%,研究成果累计推广9.16万亩,农民累计增收2.1亿元。

田间地头酿出“甜蜜的事业”

凌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从浙江杭州家中出发,经由出租车、首班高铁、大巴、小三轮、中巴,一路辗转,下午两三点抵达温州市文成县桂山乡。

这是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教授王友明最熟悉的一条路线,像这样去一趟就是9个多小时的路程,他来回走了300多次,总行程超过32万公里。

春种秋收,“一年之计在于春”,2022年伊始,浙江大学派驻到文成县的4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三服务”,已经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10个。

“感谢王友明老师带来的中蜂养殖产业,让我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让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陈忠凤是桂山乡一位原本家庭条件拮据的养蜂妇女,在王友明团队的帮助下,短短4、5年内,她家的养蜂规模从二、三十箱发展到三、四十百箱,年收入达几十万。

1月23日,王友明再次来到文成,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了文成县阿标大叔蜜蜂合作社等中蜂养殖户和中蜂企业10家,走访了文成“侨品汇”和文成县天顶湖农庄等商企旅企,召开座谈会。

夜里,他连夜修改《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助力文成中蜂产业提升与发展的建议》《关于发挥我县侨乡优势,建设“世界华侨数字贸易平台”,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创造新的增长极的建议》《关于以消费额度抵扣或免除文成全境内的景点门票的建议》《关于文成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破局的建议》和《关于新增有机肥供应商促进种植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等5个建议。

2006年,37岁的王友明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的指派,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在这里,一干就是16年。

逐花而居,追香逐蜜。“我现在干出味道来了,我希望能一直为文成农业发展服务……”16年,王友明早已把文成当成了自己的家。如今,他依旧像一只勤劳的蜜蜂,穿梭在文成的田间地头,探寻一条百花之路,酿就那一份份“甜蜜的事业”。

“七叶一枝花就像我的第三个孩子”

1月22日,在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桃州村的承天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七叶一枝花种苗繁育种植基地,一位干练清秀的女性正在地里忙活着,只见她一会儿带着乡土人才和基地工作人员对七叶一枝花和多花黄精进行采挖、优株选育,一边又给挑选出七叶一枝花的好苗写标签及挂牌,忙得不亦乐乎。

她就是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苏海兰。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指导林下种植七叶一枝花,它就像我的第三个孩子一样。”苏海兰说。

苏海兰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跟着母亲干农活,对农民的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上。2014年,福建省农科院选派她到南平市光泽县做科技帮扶,成了一名“扎”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这一干就是8年。

8年如一日,扎根在深山试验田,山里面蛇虫很多,她就包好头部,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钻山林、进大棚做试验,晚上分析总结。苏海兰终于把七叶一枝花的育苗时间从两年缩短到6个月,出苗率提高了12倍。在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的支持下,苏海兰团队把成果推广到福建省、江西省等苏区老区。

光泽县华侨乡园岱村杨水明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种下的七叶一枝花现在一亩收益3万多元,变成了“致富花”。种植赚了钱,也有了经验,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还带动全乡种了2000多亩中药材。

龙岩市武平县一直有种植仙草和林下灵芝的传统,但以前产量低、效益差。苏海兰和同伴们走进武平县下坝乡露冕村邱福平家,以他的基地为实验田,培育了仙草和灵芝的新品种,帮乡亲们提高种植技术。“现在,我已经成了福建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我创办的合作社也成了福建省科技企业,不但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帮助全县2万户农民走上了幸福路。”邱福平说。

“2022年,我会继续扎根乡野,帮助乡亲们挑上现代农业科技这根‘金扁担’,在希望的田野上、青翠的山林里收获幸福花、富裕果。”苏海兰说。

(兰伟、王友明、苏海兰供图)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