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柞水:“组团式”科特派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04-30 13:08:0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婷 张祎 王烁

通讯员 张婷 张祎 科技日报记者 王烁 刘若涵

柞水有木耳,柞水不仅仅有木耳。

恰逢春耕时节,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曹坪镇居民秦付林正在自己发起成立的乡土人才工作室里忙碌着。与大多数种植木耳的农户不同,他的工作室主要提供玄参种植技术培训服务。现在,秦付林的团队已经拥有10名玄参种植及加工讲师,建立起4个玄参种植人才实训基地。

在国家科技特派团帮助下,柞水县正在用实践探索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科技成为推动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已经脱贫的乡村,该怎样走向振兴?

“组团管理”拓展产业格局

时间回溯到2022年3月,10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来到柞水县,针对柞水县以食用菌、中药材、草莓作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专门方案,开始探索做强科技创新硬支撑的新道路。

为了搭建好科技创新、专家下沉的平台,柞水县建强盘龙药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李玉院士工作站、药业博士工作站、柞水木耳研发中心、木耳检验检测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等“一院、两站、三中心”。

据柞水县科技副局长王维智介绍,科技特派团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联合本土龙头企业、相关技术推广部门,提供全程跟进科技服务,从单纯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延伸到联合共建专家“试验田”等创新载体,可以更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实效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

在刚刚召开的“2024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上,“柞水木耳”以53.23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食用菌中的翘楚。与此同时,玄参种植乡土人才培养也迈出了新步伐,工作室已经为全县涉及玄参种植的16个村培养了1680名乡村振兴“参”力军,促进玄参种植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之路。

王维智说:“通过组建跨学科、跨领域、多单位联合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动了帮扶模式由‘单兵作战’‘单点管理’向‘组团服务’‘集势发展’转变,向‘多元支撑’产业格局拓展,向二、三产业及产业链各环节延伸,为柞水县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赋能。”

如今,在科技特派团帮助下,柞水坚持科技+农业,正围绕农业与旅游、研学、康养、体育等领域开展融合创新,构建全链条农业产业格局和融合发展的康养产业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人才队伍留得住、带不走

提起2023年的夏天,西川村木耳种植户胡定峰记忆犹新。由于高温多雨,村里种植的黑木耳菌棒水分含量过高,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了霉绿。如果不及时阻止病菌蔓延,农户们一年的心血都将付之东流。

“好,这是关系到农户生计的大事,不能马虎。我先安排一名驻柞工作的学生去查看情况,我随后赶到。”科技特派团团长、吉林农业大学李长田教授接到求助电话后,迅速协调出时间到柞水调研指导,保住了大部分菌棒。

胡定峰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么远的路,仅靠一个电话专家们就马上赶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一年的心血就要白费了。”

为了让科技的“种子”真正在田间地头破土发芽,打造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科技特派团下沉到产业发展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对农技人员进行服务指导。2023年,李长田因车祸受伤,为了不耽误培训,他坐着轮椅带领科技特派团走遍了柞水县9个乡镇。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科技特派团开展产业技术培训17场、600余人次受训。

即便回到工作岗位,科技特派团专家也经常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对需要帮助的农户进行叮嘱、指导。

参加科技特派团培训后,秦付林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生产过程中最怕遇到问题,经常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找不着办法,错过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通过技术专家的培训,我也掌握了一些中药材绿色种植、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现在我不仅能自己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还能帮助其他农户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3名技术骨干、180名高素质农民、256名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团培养的“土专家”“田秀才”正在成为农技推广生力军。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