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以国之所需为己任,他们为民族挺直脊梁贡献力量;以民之所望为方向,他们为科技创新发展潜心攻关。他们,是我们的精神火炬;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力量;他们,是我们最该追的星。今天,科技日报推出“七一”特别策划·榜样的力量,致敬榜样续写荣光。

2022-07-01 11:30

彭永臻院士:“污水变清流”背后的魔术师

谈起科研背后的“诀窍”,彭永臻表示,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9个中型试验基地,每个试验基地每天至少处理超过50吨的实际污水。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研究者在试验当中大都使用人工配制的污水样本。相比人工配水,彭永臻团队试验中处理的实际污水更有利于研发同应用结合。

2022-07-06 00:43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21年7月31日,92岁的孙家栋坐着轮椅,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仪式。全场参会人员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重要奠基人致敬。

2022-07-04 20:41

杨晓明:打赢与病原体的“硬仗”

思路清晰、字句铿锵、策略周详。国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杨晓明虽然没有军旅经历,在谈起传染病防治的科技创新时却有一种难掩的将帅之风。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给传染病任何机会、守护住人民健康的免疫防线是杨晓明的职业追求;身为一名与传染病持续作战的合格“战斗员”,杨晓明一贯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历...

2022-07-04 03:06

屠呦呦:愿青蒿素的故事一直写下去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样说。

2022-07-04 03:06

陆元九院士:一生奉献航天 矢志不渝报国

2022年1月7日,在“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陆元九102岁生日前,他坐在轮椅上,对来看望他、祝他生日快乐的人说,我现在不能干活,但是我每天都在想着工作。陆元九把一生的精力、满腔的热忱,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一颗报国之心,从未老去。

2022-06-29 23:31

刘永坦院士: 筑牢“海防长城” 守护万里海疆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雷达是海防“千里眼”,是捍卫疆土的国防重器。而在这“千里眼”背后,是刘永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是40余年的孜孜不倦和上下求索。在科技报国的漫漫征程上,他带领团队历尽艰辛,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优化了我国对海探测领域的前瞻布局,打造了一支“雷达铁军”,为祖国...

2022-06-29 00:19

王恩东院士:让中国计算产业引领全球

采访王恩东院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身为科学家让他不得清闲——手头在研项目安排得满满当当,“白+黑”“5+2”成为常态。去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件“大事”:研发出世界最大规模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源1.0”,参数量达到2457亿。

2022-06-27 23:47

樊锦诗:扎根大漠半生 守护敦煌文明

如今,《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最惦记的事,80多岁的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份报告的编纂上。若进展顺利,这份历时十余年编写的共计30多万字的考古报告有望于今年出版,成为继《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后关于敦煌洞窟的又一份“档案资料”。

2022-06-26 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