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辽宁沈阳:大数据监督模型破解招投标乱象

2025-07-04 18:55:19 来源: 新华社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于也童

建立“标王”大数据监督模型,揪出中标率畸高的可疑对象;针对“白手套”代理机构问题,建立“代理机构合规性审查问题”监督模型;建立“萝卜标问题”监督模型,对下载企业多、投标企业少情况进行预警……

记者近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采访发现,沈阳用大数据手段强化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增强大数据监督发现问题、线索转化能力,搭建起招投标领域的大数据监管“防火墙”。

招投标乱象背后的腐败问题查证难、防范难、定性难。去年以来,沈阳市大力开展老旧小区集中改造,本是惠民工程,但改造过程中,一些招投标乱象引起了纪检部门的注意。

“我们通过‘标王’等监督模型,对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领域招投标数据进行比对。”沈阳市皇姑区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副主任张昊说,工作人员发现个别企业中标项目数量明显偏多后,继续用“公职人员及其近亲属违规参与招投标项目”监督模型比对。随后,多个疑点浮出水面。

办案人员随即结合信访举报进一步调查,很快发现负责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等工作的靳某某,存在通过提前敲定意向中标人、劝退潜在投标人等方式,帮助张某某及其他特定关系人中标相关工程项目,从中收取或约定收取好处费的违规违纪情况。

“如果没有大数据监督,我们收到相关信访举报后,要调取大量银行交易流水等信息,靠人工反复比对,周期长、效率低。”在沈阳市皇姑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苑海看来,大数据“加持”让线索挖掘准确率更高、穿透性更强。

“这起案件也暴露出涉案单位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个别人利用职务便利,干预工程招标并收取好处费的问题。”苑海说,“我们第一时间制发监察建议书,指出房产系统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招标审批工作中,存在的程序不规范、审批程序不透明等问题,推动主责部门推进问题整改,完善配套制度,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强化行业监管力度。”

针对围标串标、暗中陪标、明招暗定等问题,沈阳市纪委监委利用数据指向性强、要素齐全、独立完整等特点,实现全口径、全覆盖反映招投标业务全流程,全程用大数据赋能专项整治。

记者了解到,沈阳市纪委监委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获取1518万条建设工程项目数据、政府采购项目数据、水利和交通等招投标项目数据等;另一方面,聚焦招标、投标、代理、评标等主体,在原有11个模型基础上,建立“围标掮客问题”“为特定项目而生问题”等43个监督模型、53个比对规则。

今年以来,沈阳市纪委监委还开展“AI管招投标”探索,推动主责部门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试点,设置数百种算法,将监督模型和AI技术相结合,着力破解人为因素“控标”问题,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