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第一学习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5-11-10 10:18:25 来源: 《瞭望》 点击数: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化解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与发展二元对立矛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取用有度”的节制观、“顺应天时”的时令观、“仁民爱物”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丰富、理念深邃、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蕴含着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指导。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任重道远,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以坚定信念锚定目标,以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稳步推进。

文|季静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特征,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化解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与发展二元对立矛盾。深刻理解其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并探索其实现路径,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自然 热爱自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论述,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合理对待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丰盈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并遵循共同的法则,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倡导将仁爱之心由人推及万物,对自然万物怀有敬畏和爱护之情。

荀子主张,“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也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警示,强调应根据季节变化对自然资源的取用进行限制,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繁衍和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取用有度”的节制观、“顺应天时”的时令观、“仁民爱物”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进入新时代,鉴于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状,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及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亟需各国协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阐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些重要论述,汲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精华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鲜明的生态特色。

内涵丰富 路径清晰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与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丰富、理念深邃、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蕴含着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指导。

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比如,浙江安吉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果断关停矿山水泥厂,凭借白茶、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村民们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不足1万元增长到如今的超7万元。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历经三代务林人奋斗,将荒漠变为林海。当地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碳汇交易等产业,碳汇销售实现价值转化超1400万元。

新疆阿克苏地区通过荒漠绿化工程,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林果业。在阿克苏市、温宿县等地,林果收入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位于三北地区的库布其沙漠,采用“光伏+治沙”模式,在沙漠戈壁中构筑“绿色长城”,在修复沙漠、减少输沙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双赢。

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得以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不断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决向污染宣战,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87.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升至90.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0.6%。中国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强的国家,城市污水处理率超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

到2024年,国家森林城市已覆盖31个省区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2%,构建起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许多城市建设大量公园、绿地、绿道等。比如成都的天府绿道体系,串联起众多公园、湿地,让市民能在城市中亲近自然,享受清新空气与宜人景色,极大提升城市宜居度。

我国制定实施一系列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改善村容村貌。2023年,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国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超过95%。2024年,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了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和能源清洁化。

路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路径。绿色发展突破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00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产销量成功突破1000万辆。

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致力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全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9%,首次超过石油。

我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绿色项目倾斜。通过绿色信贷、环保基金、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多种金融工具,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社会生活领域的绿色变革同步推进,北京冬奥会首创100%场馆绿电供应模式,杭州亚运会打造“无废亚运”标杆。生活垃圾分类、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17年,我国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一道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共建国家在绿色基建、贸易、金融等领域合作,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到世界更多地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方法论: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到长江十年禁渔,从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到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中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2012~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系统推进“双碳”工作,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1+N”政策体系,强化跨部门协同和区域联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系统观念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为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方法指引。

久久为功 稳步推进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任重道远,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以坚定信念锚定目标,以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稳步推进。

健全制度是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需求依然迫切,需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前期基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生态环境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谋划与协同设计,实现整体推进。一方面,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全民行动是力量源泉。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必须把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应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使生态文化深刻融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文明生活风尚。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监督,进一步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强大合力。

全球协作是必然路径。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彰显中国同各方携手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中国坚定做全球气候治理的率先示范者,以实际行动推动气候目标的达成;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引领者,守护地球上丰富的生命资源;做全球生态系统保护的坚定行动者,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做全球臭氧层保护的重要贡献者,完善环境履约长效机制;做全球绿色能源体系的前沿构建者,推动能源革命向新向绿。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全球生态治理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辟光明前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5年第45期)

责任编辑:聂慧敏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