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驱动+验证赋能:打造数字医疗产业新生态 ——访北京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主任李庆虹

2025-10-29 15:45:19 来源: 点击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记者 王查娜

李庆虹 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和上海首家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创始人。深耕医疗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20余年,创办中国数字医疗大会并被纳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体系,牵头组织研创国内第一部《中国数字医疗创新发展蓝皮书》和《儿童临床数据要素建设与评价规范》团体标准。

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正在重塑医疗健康产业,如何跨越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让创新在真实场景中落地验证,已成为数字医疗发展的核心议题。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秘书长李庆虹博士,作为京沪两地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的发起者,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深入阐释概念验证与场景创新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实践与前景。

概念验证中心:跨越“死亡之谷”的首公里机制

记 者:您曾强调“概念验证中心”是区域数字医疗产业创新转化的重要推动力,请具体谈谈它的作用。

李庆虹:医疗科研转化常见瓶颈在于最初一公里,缺乏资金、场景与商业模式验证。概念验证中心的核心功能,正是帮助项目完成临床需求匹配、循证医学评价、产品注册支持、商业模式闭环等关键环节,系统降低早期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018年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率先提出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并配套政策支持,此后全国各地陆续跟进。我们在北京市朝阳区与上海市杨浦区创建并联合运营的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正是对接地方产业规划、推动成果实际落地的重要实践。

记 者:您认为当前数字医疗转化落地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李庆虹: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真实世界环境下的“证据链”。数字医疗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一场围绕临床实效的“证据马拉松”。产品必须在真实诊疗过程中不断验证和迭代。然而,医生缺乏工程化资源,企业也难以进入临床环境。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正是要搭建这样一个桥梁,推动医工结合,既保障临床证据的有效性,也确保技术贴合实际场景。

“技术驱动”向“场景驱动”转变

记 者:您如何看待数字医疗正在发生的“技术驱动”到“场景驱动”的转型?

李庆虹:数字医疗已进入深水区,单点技术突破难以持续,场景才是最终的价值检验场。今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发布《数字医疗应用场景开放倡议书》,构建“三甲引领—专科协同—基层联动”的分层开放生态。北京协和医院、安贞医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等26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专家共同响应,三甲医院开放疑难病、多学科诊疗场景,基层聚焦慢病常见病的管理与智能辅助。这种错位、协同的开放机制,极大提升场景验证的实效与资源利用效率。

记 者:北京市朝阳区在开放数字医疗应用场景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尝试,请您分享一些具体的项目案例,说明概念验证中心是如何助力这些项目落地应用的?

李庆虹: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支持了多批创新项目,覆盖了从诊断、治疗到健康管理的全链条。这些项目都源于真实的临床需求,并在我们搭建的“临床出题、产业答题、中心助题”的机制下,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一跃。我举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是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和菊梅睿医合作的“Sunshine-LINK肝脏健康智慧服务平台”项目。针对我国乙肝诊断率治疗率低、基层社区与三级医院间缺乏高效转诊和统一管理平台等问题,贾继东教授团队构建的基于智能体的肝病智慧服务专区,打通乙肝“筛-诊-治-管-防”全流程业务闭环。通过数智技术赋能公共卫生,探索出了一条以区域健康大数据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基层与医院协同的肝病防控新路径,为全国消除乙肝危害提供了“朝阳范式”。

二是北大人民医院冯涛教授与臻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的“基于交互感知技术的帕金森病震颤量化评估工具”项目。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鉴别诊断是神经科的一大难点,非常依赖医生的主观经验。冯涛教授团队利用普通平板电脑和手写笔,通过患者绘制螺旋线等任务,捕捉其手部运动的细微震颤特征,再利用AI算法进行精准分析和鉴别,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筛查、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同时还可应用于基层和居家环境。

三是北京协和医院刘洁教授与北京弘新致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毛细血管数据分析设备及配套智能诊疗系统”项目。皮肤病的诊断高度依赖视觉判断,但很多疑难病症毛细血管形态变化非常细微,难以用肉眼观察。刘洁教授团队通过开发一款高分辨率的视频毛细血管镜,结合AI算法,对皮肤毛细血管进行无创、实时的成像和定量分析。该项目将医生的定性经验转化为AI的定量分析,不仅显著提升了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未来更有望下沉到社区,实现皮肤病的早筛早诊。

这些案例只是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医疗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它们共同印证了:唯有深入真实的医疗场景,倾听医生与患者的声音,并通过概念验证这座桥梁将临床需求、前沿技术与产业力量紧密耦合,才能催生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创新成果,最终赋能产业,惠及民生。

平台化支持与数据生态构建

记 者: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中心在推动场景创新中具体发挥什么作用?

李庆虹:中心扮演的是“翻译器”和“加速器”的角色。在今年CDHC中国数字医疗大会上,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医疗概念验证计划首批88个项目正式立项,覆盖AI医疗服务、AI公共卫生、AI药物研发、AI中医药、AI健康管理、数据创新转化等多个方向,全部源于临床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库、专家库、企业库”三库建设,推动政、医、产、学、研、资、用多方协同。目前这些项目已落地中关村(朝阳)数字医疗产业园、医工创谷、山河湾谷、大望京中心等产业载体,初步形成可复制的“朝阳经验”。

记 者:数据在数字医疗场景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李庆虹:数据是数字医疗的核心要素,但目前仍存在碎片化、孤岛化等问题。为此,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分中心,联合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机构,共同启动“DATALINK专项”,致力于专病数据高质量建设与可信共享。该专项重点包括构建标准化专病数据集、推动数据治理与联通、以数据赋能AI建模与新药研发,最终打造“数据联通-价值释放-产业赋能”可持续生态,是数字医疗从“场景驱动”迈向“数据驱动”的关键实践。

构建“朝阳范式”,突破数据与伦理瓶颈

记 者:北京市朝阳区如何与市级层面联动,进一步加速成果转化?

李庆虹:今年7月,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和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联合推出“优促计划赋能转化朝阳专项”,实现三重跃迁。一是政策协同跃迁:整合北京市、朝阳区两级财政与产业基金,设立专项支持资金;二是场景落地跃迁:依托朝阳区“4+3+1+N”医疗资源体系,打通从三甲医院到社区服务的垂直验证场景;三是生态赋能跃迁:构建“临床引导+产业协同”全周期服务机制,推动科研走出实验室、走向患者。

此外,中心为创新项目和企业提供四类支持:资源对接、场景嵌合、政策传导和学术推广。项目评审强调临床专家参与改进,帮助团队完善产品,更加注重循证评价与场景实效。

记 者:您认为当前数字医疗场景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李庆虹:首要仍是“数据孤岛”和“伦理合规”。数据是血液,但医院跨机构数据获取难、标准不统一、伦理风险高,这些都制约了模型迭代与产品优化。

记 者:未来五年的突破方向是什么?

李庆虹: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政策与标准:明确AI审评审批和数据流通规则;二是安全与伦理:强化隐私保护与责任界定;三是协同机制:建立公平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通过数字医疗概念验证计划与场景开放倡议,初步形成“科研-临床-政策-市场”闭环,这不仅是数字医疗产业发展“朝阳范式”的雏形,也为全国推进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落地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记 者: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数字医疗场景创新的核心。

李庆虹:场景是创新的试金石,更是价值的放大器。只有嵌入临床、打通数据、服务患者、协同生态,数字医疗才能实现从“技术赋能”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查娜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