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开启量子计算大航海时代

2025-10-29 15:58:28 来源: 点击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记者 王查娜

近期,国内量子计算领军企业——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玻色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德科创、南山战新投联合领投,广发信德、湖南财信产业基金、纬德信息(688171)等知名机构和上市公司跟投,老股东啟赋资本持续加码。

据了解,资金将持续用于该企业“专用”相干光量子计算机与“通用”光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量子计算芯片工艺能力建设;在深圳南山区建设国内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并投产运行;拓展“量子计算+AI”融合应用的商业生态。

此次融资是对玻色量子作为国内实用化量子计算的代表性企业的又一次强力肯定。这一成就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置身于全球量子计算投资热潮的大背景之下——此前,从科技巨头英伟达系统性投资光量子路线的PsiQuantum、中性原子路线的QuEra和离子阱路线的Quantinuum的行业动向中,我们已清晰看到全球顶尖资本对量子计算商业化和产业化前景的坚定信心。

作为国内光量子计算领域的代表企业,玻色量子本次融资正是中国在这一全球性创新竞赛中稳步前行、备受关注的生动体现,标志着中国量子创业企业与资本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双向互动。

2025年10月7日,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揭晓为量子计算写下历史性注脚: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特(Michel H.Devoret)与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因“发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以及电路中的能量量子化现象”(for the discovery of macroscopic quantum mechanical tunnelling and energy quantisation in an electric circuit)摘得桂冠。

这项四十年前的突破性发现催生了超导量子计算这一研究方向,也将“把宏观量子体系的噪声、温度等各种干扰因素降到单量子水平”这一科学难题摆到台前,至今仍作为研究员们重点攻坚的课题。

从应用角度,如今的量子计算已清晰分化为通用和专用两大技术阵营。通用量子计算机以实现任意量子算法为目标,依赖量子纠缠、叠加等核心特性,追求普适性计算能力,其发展需要突破高精度量子比特控制与错误校正等硬件技术瓶颈,以及有实用价值的门线路算法的开发,在更多实用领域证明“量子优越性”。专用量子计算机则聚焦高价值、可复用的特定系列问题优化,通过定制量子物理系统提升求解效率,虽应用范围一定程度上受限,但面向一大类应用场景定制开发奠定了实用基础和市场空间,在NISQ(含噪声的中等规模量子计算)时代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当前产业应用的主力军。

在这一双轨并进的产业图景中,玻色量子基于光量子系统,前瞻性布局专用量子计算+通用量子计算全栈研发能力,以专用量子计算机先行,实现在人工智能、生物制药、金融等多领域的实用算法积累和商业订单,培养成熟的量子应用开发者群体,同时长期投入面向实际需求的通用光量子计算机及量子-经典混合计算能力。以光为径,以用为先,玻色量子持续将理论的潜力转化为推动进步的现实生产力,致力于成为推动量子计算真正走入产业的核心力量。

“量子”硬件只是起跑线,“计算”系统综合实用性是赛点

从诺奖所表彰的奠基性发现,到如今多元技术路线的竞相发展,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路途上面临着更加综合的要求。单一的物理指标提升,并不等同于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在算力已成为各行业核心生产力的今天,量子硬件的突破只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起跑线”,而能否实现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计算能力,是否提供可用且好用的算法开发工具,能否高效适配日新月异的AI框架并在真实用例中展现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实用价值,才是市场对量子计算机真正的期待。

在当前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时代,“通用”量子计算机基于不同物理体系在可扩展性、连接性、相干时间、保真度和纠错等物理指标上做出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未有一种体系可以克服所有技术难点,实现哪怕1个完整的容错逻辑比特的构建,尚未拿到实用化量子计算的“入场券”。而“专用”量子计算机规避了复杂的逻辑门构建,在错误率和退相干问题上相对容易控制,减少了操作的复杂性,量子比特规模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目前已具备长时间稳定运行的算力提供能力。

据介绍,玻色量子现阶段聚焦于“专用”光量子计算实用化与产业化突破,持续迭代并发布自主可控的1,000专用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提供从问题映射、资源调度、量子态演化到结果优化全链条的开发工具和服务验证平台,并基于PyTorch 生态开源多个量子原生AI训练套件,降低了量子计算的应用门槛、扩展了量子应用的开发者生态,让更多行业和研究机构能够体验和利用量子计算的优势,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的高效转化。

同时,可在室温下长时间稳定运行的整机系统也为生产环境的规模化部署提供可行性。在AI训练等大规模迭代计算的场景下,动辄需要执行数十万次准确的采样计算,对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提出新的要求。玻色量子在可用的1,000量子比特真机基础上,加强纠错算法和多机并联技术开发,持续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已实现室温下稳定运行>12h/天。同时,真机的量子比特数目、总耦合数量、耦合精度、标准任务求解性能、高密度任务求解性能、应用综合求解性能等9项指标的实用化技术验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出具《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技术验证报告》给予认证。

自该企业的100计算量子比特云服务上线以来,随着广大政企、科研工作者、量子算法开发者等用户的不断增加,平台调用求解次数累计超过6800w次,覆盖院校超过900所,参与研发的开发者人数超过10000人。根据广大用户和开发者的一手使用反馈,不断调整软硬件整体系统的技术研发方向,玻色量子坚持真实需求驱动,而非科研指标驱动,形成产品迭代的飞轮效应,进一步贴合真实应用需求,提供市场真正需要的量子计算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客户基于玻色量子的相干光量子计算机训练的玻尔兹曼机-变分自编码器(QBM-VAE)已应用于多肽生成、小分子生成、单细胞聚类、mRNA疫苗设计优化、蛋白质多组学分析等多个场景,被证实可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升基因组学研究准确率,或降低药物研发成本。

据了解,在生态合作上,玻色量子还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等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相似性筛选、多肽对接、变构位点预测等场景展开实用化量子计算应用探索。此外,玻色量子构建了“药企-高校-医院-国家实验室”四位一体合作体系,未来与顶级高校、医院及药企携手展开深度合作,推动生态共建,共享量子算力与数据资源,加速推进药物开发和临床验证的进程。


责任编辑:都芃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