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诏宇 通讯员 高伟 徐刚
7月25日上午,暴雨初停,暑气稍减,记者走进国铁北京局北京大机运检段(以下简称北京大机运检段)。燥热的检修车间内,一辆辆明黄色的大型养路机械静静地停在铁轨上。机械周围,一群群检修工人汗流浃背,正在使用各类工具忙碌着,为这些宛如变形金刚“大黄蜂”般的钢铁巨兽进行“体检”和“治疗”。
“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运用这些大型养路机械完成了200余公里的线路清筛。”北京大机运检段副段长朱亚杰介绍,“为确保这些‘大黄蜂’们未来运行良好,我们将持续推动标准化管理,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检修能力与水平。”
图为北京大机运检段工人正在进行检查作业。李诏宇 摄
图为北京大机运检段工人正在进行抬车/落车作业。李诏宇 摄
机械化助力质效双升
作为运载量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铁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大动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铁路的平稳安全运行,离不开对铁路线的养护,而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去人工养路的时候,200余名工人工作60多天,才能完成1—2公里的铁路养护,不仅工作强度大,且养护质量较差。”检修车间副主任谭骁天回忆。
为提高效率与质量,铁路养护机械化可谓势在必行。近年来,清筛车、捣固车、线路整形车等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在铁路中日益普及。这些大型养路机械设备不仅效率更高,而且作业质量显著提升,已经成为铁路养护机械化的重要力量,堪称铁路的“医生”。
朱亚杰介绍,作为京津冀区域唯一一家运用大型养路机械设备进行铁路养护的专业单位,北京大机运检段共配属各类大型养路机械15类213台(列)、宿营车224辆,其施工生产能力已满足京津冀地区铁路线路设备全项目的机械化施工。
“在这些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的加持下,与十年前相比,我们的年清筛线路能力从300余公里提升到500余公里、线路打磨能力从4000多公里提升到1.5万多公里、钢轨探伤能力从4万多公里提升到11多万公里、大修换枕能力从6000多根提升到近5万根,生产规模和效率的提升十分明显。”朱亚杰说。
图为北京大机运检段内待检查的车辆和机械设备。李诏宇 摄
图为北京大机运检段工人在检查CQS-300K型侧切式清筛机。李诏宇 摄
科技赋能“望闻问切”
大型养路机械设备本身属于精密机械,集机械、液压、气动、电气等于一身,结构复杂,在长久地使用后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定期维修保养非常重要。
记者在检修车间内看到,随着“铃、铃、铃”安全警示铃声的响起,八台电动架车机同步启动,将一台捣固车缓缓抬高升起。随即,十几名身着黄色马甲的检修工人迅速行动,将安全支撑装置快速摆放到位。随后将捣固车下的轮对、转向架从捣固车下推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保养检修工作。
“夏季集中检修中,我们要在2个月内完成56台大型机械车辆设备的检修试验任务,全面排除设备故障隐患,调试设备作业性能,为这些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强身健骨’,恢复‘体力’。”谭骁天介绍。
如何推动检修工作高效率优质量?科技赋能乃是必由之路。
控制中心内,检修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实时显示在9块液晶屏幕上。“这就是我们建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朱亚杰说,借助这一系统,各项具体检修业务的排期一目了然,对检修进度的掌控和科学管理更是易如反掌。
朱亚杰介绍,依托数字化管理系统,北京大机运检段针对各设备具体情况,建立“一车一档”,动态更新检修计划和完成情况。
“此外,我们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设计研发车轴齿轮箱支撑移动小车、清筛车挖掘齿轮箱检修翻转架、空气干燥器试验台等设备,并不断引进和投用新测漏仪、内窥镜、超声探伤仪等先进‘体检’设备,通过‘望闻问切’,不断拓宽车辆整体检修项目,利用科技创新开创安全高效优质设备检修新局面,全力当好钢铁大动脉‘医生’的‘医生’。”朱亚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