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孙亦欣
初秋时节,江汉平原创新潮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一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校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国家创新型县市,湖北省潜江市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疾驰前行。
科技为钥 解锁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潜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四化同步发展区建设更具竞争力。
2023年,该市财政科技投入达2.78亿元,增长21.6%。依托油气资源和化工产业基础,该市着力培育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化工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长飞五期、中巨芯、晶瑞、鼎龙等一批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项目全面投产。
2024年4月,湖北省委主要负责人在潜江调研时提出,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潜江市科技工作者们全力奋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交出亮丽的答卷:2023年度,潜江市在湖北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进位11位。
推进潜江科创中心规范运营,完成科创中心创新发展馆建设,目前,已有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建筑港、中部知光、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特检院等17家企事业单位和21家省级科创平台入驻。加强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发展。实施国家级平台“破零”行动,指导潜网孵化器申报国家级孵化器、高新区申报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施省级平台壮大行动,指导云尚智城申报省级众创空间。
落实《潜江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若干措施(试行)》奖励规定,近年来,实施科技“免申即享”政策,兑现科创平台建设、科创“新物种”认定、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资金3000万元。
目前,潜江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9家,同比增长41.9%;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6家。
知难而进,砥砺前行。潜江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打造科技强市目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平台筑基 供需对接谱新篇
高校院所有专利、有技术,却找不到买家?
企业有需求,却不知道引入哪家技术?
谁来牵线搭桥,让他们有效衔接,实现“1+1>2”?
湖北科创供应链由此应运而生。
“3个月内,企业发布的技术需求就顺利完成对接,效率真高!”7月30日,提起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带来的成效,潜江方圆钛白有限公司首席研发工程师肖栋直呼“没想到”。
潜江方圆钛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钛白粉生产、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钛白行业核心企业之一。钛白粉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橡胶、塑料、造纸、印刷油墨、日用化工、电子工业、微机电和环保工业等多个领域。
为进一步提高功能型二氧化钛产品质量和批次间稳定性,方圆钛白一直探索水解、水洗提纯、转窑煅烧和粉碎等工艺路径的优化,找到解决样品批次间粒径大小不稳定,分布不均匀的办法。
今年上半年,方圆钛白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提交了相关技术需求。在湖北科创供应链的撮合下,方圆钛白与湖北工业大学熊剑教授研发团队顺利“牵手”。
肖栋说,以前企业技术开发要靠自己摸索,人员少、成本高、周期长;现在通过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发布企业实际需求,就能将科研单位、设备厂商、下游客户连接起来,解决企业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
2024年4月,湖北省委指出,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要举措。
潜江市按照“三网一包”的工作思路,大力宣传推广“天网”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对接需求。自科创供应链平台上线以来,该市共有632家企业注册使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平台实现全覆盖;发布需求654项,实现供需对接232项。
科技下乡 助力半夏产业破瓶颈
夏日的热气弥散开来,广袤的田野上绿意盎然,各色农作物沐浴着阳光雨露,正一起迎来更加丰盛的成长季节。
在潜江市竹根滩镇,科技特派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潜江半夏—荆特1号良种繁育基地半夏生长状况,了解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情况。通过座谈会,共同探讨半夏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场,科技特派员付峰、饶翔、董华兵针对半夏育种创新、生态栽培、连作障碍等农业技术专业问题正逐一答疑解惑,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针对大棚更新、种植机器改造和企业规模扩张等企业遇到的难题提出建议。
“非常感谢科技特派员的热忱服务,感谢大家提供的技术指导,也希望借助专业技术资源,拓展半夏种植产业规模,探索出适合竹根滩本地的种植规范,提升公司产品价值。”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科技特派员,成为一支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潜江市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2024年,该市共选派3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和1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驻村入企指导;建成2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区、镇、街道全覆盖。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和农业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在施肥配比、病虫防害、播种育种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总结“成绩单”,书写“新答卷”,潜江,这座创新之城正“新”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