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9月5日—6日,以“瓦里关曲线——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主题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
“我国已经建立了7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1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以及1个准业务站点,未来还将新增10个观测站点,目前已经开展了平行对比试验,预计到2026年实现对国内1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国家大气本底站全覆盖。”会上,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鹏说。
此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共有国内外1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设、高寒生态系统碳汇评估与生态价值核算、青藏高原多圈层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内容进行研讨。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也是研究北半球陆地-大气间大气成分交换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的理想观测站。该站是具有全球尺度代表性的国家级研究型、综合性观测台站,在全球大气本底及青藏高原“双碳”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今年迎来建站30年。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大气本底观测对于从区域尺度上掌握关键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的长期演变,从而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世界气象组织保罗·莱伊在交流中表示,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在过去30年中高质量完成了大气本底监测,其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到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类前沿研究中,意义重大。
“此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国际学术前沿,发挥‘瓦里关曲线’对实施‘双碳’战略的支撑作用,做实、做强、做优温室气体监测各项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为青藏高原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气象智慧和青海方案。”青海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孙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