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为项目找资本、为资本找项目”。9月8日,一年一度的科技和金融领域盛会——2024WeStart全球创业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全球创业投资大会)如期而至。本次会议以“重构·新生”为主题,聚焦“创业”“投资”两大视角,汇集政界、学界、业界精英,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与大变革环境下,如何构建创投新范式、激发科创新动能。
培育创新企业,开展长周期技术创新
从创新创业到创业投资层面,厘清创业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至关重要。对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认为:“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源的配置,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
在当前全球技术创新的深刻变革中,从高校实验室到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颇受瞩目。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介绍,近年来,从香港科技大学走出了1700多家创新企业,其中,仅李泽湘教授的实验室就创造出50多家公司,总估值超过2000亿港元。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香港科技大学把大学研究推向社会应用的重视。”郭毅可认为,大学在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培养学生创业。为此,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设立了南沙校区,还专门设立了20亿港元风投基金,以培养创新企业。
不仅如此,企业也在加大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赛道上飞奔。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做大模型的创业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闫俊杰表示,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唯有持续在模型算法上做创新,才能杀出一条技术突围之路。
“其实做创新是比较奢侈的,时常会面对失败,每次失败后就要经历好几个月的反复复盘。但正是因为坚持技术创新,我们研究模型的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闫俊杰感慨。据悉,目前这家企业大模型日处理交互量排名,居国内AI公司首位。
呼唤耐心资本,金融要服务好科技创新
持续创新需要企业的坚持,同样需要资本对企业有足够的耐心。
与会专家还对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启动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给予积极评价。据了解,该基金有政府引导、长期支持、宽容失败等特点,基金期限长达15年。
作为上海市市属三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之一的上海国投公司,目前管理了包括未来产业基金在内的千亿规模主力基金,存续期都超过12年,成为耐心资本的压舱石。
对此,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认为,国有资本应率先成为耐心资本。“我们还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长期参与创业投资,与国有资本共同做大支持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陈玮说。
今年4月,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联合重组,已投硬科技企业近2000家,其中,三大先导产业占比超过90%,投资金额近1000亿元,投早、投小项目超过1600个。
此外,金融要更好服务科技创新。陈玮认为,在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创新资金供给体系,构建“创投友好型”发展环境。为此,他建议政府给普通合伙人营造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投基金及其管理人的绩效考核和投资评价体系。
屠光绍认为,在科技创新型企业通常要经历从0到1,再到10、100甚至1万的发展过程,投贷联动可以在每个阶段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顺利从研发走向市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