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中国是太空领域的新兴大国,这就是为什么阿联酋国家空间机构一开始就会在这方面合作。”“印度尼西亚对合作持开放的态度,不仅仅是在太空领域,在海事领域也是开放合作的。”“我希望土耳其也能在天宫空间站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在9月9日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分论坛上,来自阿联酋、印度尼西亚、葡萄牙、土耳其等国的知名高校和机构学者表达了在深空深海领域开放合作的意愿。他们围绕空间无边界、海洋多模态智能计算、遥感卫星任务需求等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发展趋势。
“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深邃的海洋,任何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唯有携手并进,方能共创辉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海鹰会上表示。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永合,以“空间科学合作新范式”为题,分享了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与不同国家合作的卫星项目。如于6月22日顺利发射升空的中法天文卫星(SVOM,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它是中法两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是迄今为止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作为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在内的126颗卫星。该研究院目前正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其中,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法天文卫星SVOM,以及中国与阿联酋卫星合作等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促进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深度交流,更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树立了典范。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空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只是一个缩影,这体现了上海在空天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表示,浦江创新论坛是第一次举办以空天海洋为主题的分论坛。他希望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拓展合作领域,搭建合作平台,谋划更多可能,进一步促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空天领域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种下共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