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等亮相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科幻的科学性与想象力相互依存

2024-09-24 22:14:19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科学不是让科幻作品戴着镣铐跳舞的桎梏,科学是想象力的翅膀。 ”9月24日,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系列活动之“科学家与作家创新思维碰撞”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会上表示,科幻作品的科学性与想象力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真正的科幻小说能表现出科学之美。

“科幻创作从科学和技术中提取故事资源和美学资源。”刘慈欣举例说,物理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有诸多数学语言表达,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些表达,就能发现惊人的想象力和世界图像。这种想象力和世界图像远超日常经验,给人带来强烈冲击。

在科研和教学之余,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也会创作科普和科幻作品。2018年,他因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误打误撞”走上科普创作之路。他所著的科普读物《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获2020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届优秀作品金奖。

在此次活动中,张军平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科幻作品具有前瞻性,展现了未来的可能,很多现实场景是先由科幻作品描绘,再通过科研实现的。“科研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科幻创作则为科研描绘可能,二者可以双向奔赴。”张军平说。

中国“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谈到了深海环境与太空环境的差异。他表示,深海研究能为科幻作家提供创作素材。张军平补充道,人工智能、气象预测等科研领域存在诸多未知,值得科幻作家深入挖掘。

除了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科幻创作的主体。此前,由人工智能(AI)创作的科幻作品《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

谈及AI创作,《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表示,人类的创作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特点,与之相比,AI创作缺少一些“人味儿”。即使AI创作的文学作品接近人类创作,在出版前,也要考量AI创作的版权问题和伦理问题。

不过,AI创作是潮流。徐则臣说,创作者可以利用AI检索资料,实现人的创作与AI创作的融合。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有的还被搬上银屏。“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成为当今世界文学中的一个亮点。”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