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一带一路”大学合作 推动可持续发展——15所大学校长齐聚重庆大学共谋合作与发展

2024-10-08 21:27: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0月8日,“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暨“一带一路”大学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重庆市科技局联合主办,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国内15所高校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谋教育合作与未来发展新篇章。

重庆市副市长马震介绍,近年来,重庆扎实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取得积极成效。重庆市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别达到56个和129个,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关系,有18个国家在重庆建立了研发平台,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项目50余项,获批建成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设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30余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表示,面对全球共同挑战,“一带一路”高校应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方案,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宋保维建议,国内的高校要积极构建国际化教育新版图,并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新需求,多措并举落实具体合作的行动。

埃塞俄比亚安博大学校长巴伊萨·莱塔·达诺认为,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高校不仅要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年轻人,更要在学术研究和校园运营中体现这一理念,以此引领社会向更加绿色、公平、包容的方向前进。他倡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应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一个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研究网络。

“高校的交流不仅仅是在科技项目上,更应该加强人文学科的交流,了解彼此的历史,增进更多的认识。”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安德烈·卡罗尔介绍,该校目前学生人数共有23400人,包括5000名左右的留学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留学生。该校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次该校将与重庆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和人文学科方面开展合作。

针对高等教育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表示,目前急需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素质的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工程教育优势,着力加强基建、生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打造全球工程教育的示范区,推动工程师资格共认以及共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对接。

“目前我们围绕联盟优先发展的九大领域成立九个专题工作组,展开交流研讨。”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华军介绍,2023年“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12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一年来,联盟围绕大数据、可再生和绿色能源、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聚焦国际项目培育、联盟成员吸纳、联盟系统建设、成果编撰等内容取得丰硕成果;成立了创新基金,将征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的需求,并资助这些高校的师生来到重庆大学围绕需求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启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未来将不断扩大朋友圈,与更多“一带一路”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发展。

当天下午,在“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第二次理事会暨专题工作组会议上,西北工业大学、缅甸仰光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等3个新增成员单位被授牌。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