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近期,“摘了眼镜后,听力下降”的相关词条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不少“近视星人”在评论区讲述自己不戴眼镜时,既看不清也听不清的真实经历。视觉真的会影响听觉吗?11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听力“打折”是短期的人为感知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执行主任胡柯告诉记者,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系统接收外部信息,各个感官系统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在经过动态的、复杂的整合分析处理后,大脑最终形成对事物的全面感知。
胡柯表示,在交流时,人的眼睛能看到对方的体态、表情、口型等,这些视觉信息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当近视者摘掉眼镜后,视觉接收信息的能力减弱,会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看清。这时,大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视觉系统,对听觉的关注相对减少,所以会出现听力“打折”的主观感受。
“但这种感受只是短期的,不代表听力真的下降,不必过多担忧。”胡柯强调,随着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大脑会重新分配注意力给各个感官,以帮助人们听清外部声音。他以盲人为例进一步解释,当一个人的视力大幅度下降或彻底消失后,大脑中枢和各感官系统在经过长期的训练、适应和相互作用后,对听觉信号处理效率会提升,听力反而会变得比以往更敏锐。
听力下降或与心理作用有关
重庆大学辅导员胡楠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她表示,这种视听整合、感知外界信息的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麦格克效应”。
20世纪70年代,英国萨里大学心理学家哈利·麦格克和约翰·麦克唐纳进行了一项语音直觉实验,发现影片中演员将发音为“ga”的音节说成“ba”时,观众最终听到的音节既不是“ga”也不是“ba”,而是“da”。即当视觉信息(口型)和听觉信息(声音)不匹配时,人会错误感知信息,这就是“麦格克效应”。
“近视的人取下眼镜后,视线模糊,看到的信息不全且和听到的信息不吻合,就会出现误听或听不清的情况。”胡楠强调,当近视者视觉模糊时,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或不安感等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