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11月14日,“2024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幕。大会汇聚当前国内最受关注的临床项目、热门赛道头部上市公司,以及持续创新的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等。这也是大会首次落地西南地区。
本次大会上揭晓了代表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第一阵营的“2024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系列榜单”,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等多个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上榜,展现出该区生物医药产业实力。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以产业、科技、服务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产业为“底盘”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并持续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壮大优质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该区如何走好园区这步“关键棋”,助力成都园区经济加速提质增效?11月15日,记者前往该区探访。
产业发展积厚成势
“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上下游配套完善。创新活力迸发的园区环境有助于创业团队潜心打磨产品。”在成都高新区企业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内,谈及原始创新,公司创始人、CEO李耀感慨万分:“很难,头发都白完了。但受益于园区的集聚效应,让这件事变得没有那么难。”
上个月,由博恩思自主研发的经口手术机器人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声门区肿瘤切除术。“目前我们还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共建了斯坦福大学奥萨玛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人工智能医学为核心,致力于智能医学机器人重大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发展。”李耀说。
作为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现累计落户项目超360个,总投资1400亿元,培育推动6家企业成功上市,引进高素质产业人才18000余人,集聚效应正加速显现。
出光电子材料(中国)制造基地项目迎来增资扩产;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加快建设……在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能级同样稳步提升。“这里企业聚集度高,能级和体量较大,相关配套资源已较为成熟。”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党支部书记、秘书长赵达表示,该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园区能够集聚优势,生态越丰富,企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他说。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分别实现营收4849亿元、1276亿元和80亿元,同比增长11.7%、14.3%和40.3%。预计今年产业总规模将达8600亿元。
真抓实干为企纾困解难
“成都高新区深深吸引了我们。”2023年10月,长期专注于各类通信专用测试仪器设备研发的元测信息技术团队,在考察完多个全国重点城市后,决定在成都高新区驻扎,成立元测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在双方接触中,团队直言被成都高新区的人才、产业优势,以及多维、开放、详尽的招引政策和服务所打动。
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类似元测信息的早期科技团队来到成都高新区。目前该区已汇聚院士26人、各类人才80万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7家、高新技术企业4781家。“进入产业园区存量升级时代,专业化运营成为园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说。
当前,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成都高新区正持续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现已累计走访服务企业7064家,收集问题诉求2986个,办结率达98.43%。
今年10月,成都高新区发布《“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营商环境提升专项工作措施》,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专业园区要素配套供给、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企业诉求,共提出9个方面15条举措,制度性解决企业共性诉求、堵点、难点问题。下一步,该区还将“一门”“一站式”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以稳企助企惠企暖企的系列举措,营造区域更优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