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1月11日至14日,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全国赛在重庆邮电大学举行。来自全国81门课程的318位教师经过现场比赛,最终12名教师(团队)获一等奖、28名教师(团队)获二等奖、41名教师(团队)获三等奖。
此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承办,重庆邮电大学执行。
新赛道 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据了解,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已步入第四届。四年来,该赛事在激发教师创新教学、研究教学、精心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成果推广示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的教创赛特别增设了产教融合赛道,旨在通过这一平台培养产教融合型领军师资,构建校内外协同的教师团队,创新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以加速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创新育人机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关键方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表示,此次增设产教融合赛道,就是希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导高校探索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机制。
本次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共设32个赛区,设省赛、全国赛二级赛制。有993所高校的5031名教师参加省赛。其中,主讲教师1284名,团队成员3747名。最终,有81门课程的318位教师(含团队教师)入围全国赛现场赛。
“课程改革、教育创新是一个持续探索、不断精进的过程,我们正在经历产业快速升级,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业界一起探索,追求卓越。”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张旭凤介绍,她此次参赛内容是关于仓储与库存管理的,这是物流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创新点在于,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和创设新的教学资源,更好地适应学生对于现代产业的能力的匹配。她认为,产教融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需要与产业界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课程的发展,使之更加贴近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供给。
新模式 将课堂搬进生产线
“我们把课堂搬到了生产线,在生产线上进行实践教学。”本次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黄旭炜副教授介绍,他参赛的课程是工业数字孪生与仿真,该技术主要用于制造业生产线,直接在生产线上进行实践教学,这不仅缩短了学生就业后的培训周期,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竞赛能力。
在黄旭炜看来,产教融合是大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需求订单化地融入课程中。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表示,大赛新设立产教融合赛道,对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创新能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提高高校与社会、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李林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董事会,与企业和政府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有组织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领高水平人才培养,与300余家企业和研究院所共建了10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贯通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高素质创新人才。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蒋云芳表示,近年来,重庆市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聚焦产教融合这一核心任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打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组合拳”,蹚出了一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重庆将以本次赛事为契机,以大规模、有组织、成建制的产教深度融合方式,加快培养大批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努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人才培养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