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通讯员 江斌伟
11月1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北园春市场水产区的一间商铺内,四五名顾客正围拢在一个水缸前,只见一只只额河螯虾“挥舞”着手掌般大小的钳子,活力十足。
2023年8月,新疆农业大学李斌团队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疆境内发现额河螯虾(学名“窄螯螯虾”)。经专家团评估,这是额河螯虾在我国自然分布的首次发现,填补了新疆自然河流中螯虾分布空白。
然而,仅过了一年,新发现的额河螯虾就成功实现人工养殖,从实验室走向水产市场,成为市民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攻克虾苗孵化难题
“额河螯虾喜欢在冷水环境中生长,十分适应新疆吉木乃县自然气候,有望发展成为我国优质的种质资源,市场前景看好。”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教师、额河螯虾产业技术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李斌告诉记者,在对额河螯虾进行全面鉴定后,科研人员随即开展了人工驯化试验。
科研人员发现,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下,额河螯虾自然孵化率仅为15%至20%,胚胎发育周期为45天至60天,孵化时间长、破膜时间不同步等问题限制了虾苗规模化生产。
针对这一难题,2024年5月,新疆农业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额河螯虾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约400尾抱卵雌虾分别被送往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额河螯虾产业技术实验室”,以及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
李斌介绍,胚胎离体孵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培育苗种技术,应用于虾蟹类繁育可减少对抱卵虾蟹的饲养管理成本,还能减少抱卵过程中卵掉落或者碰撞损坏的几率,有助于提高孵化率。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验,人工剥离的螯虾胚胎于2024年6月15日左右全部成功孵化,比自然孵化周期缩短了10天左右,虾卵孵化率提高至45%到55%。
“这些幼苗长度在3到5厘米,再经过室内一段时间的养殖,就可以放归室外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成长。”李斌说。
校企合作提升养殖技术
李斌表示,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在北方自然过冬的冷水螯虾,额河鳌虾的繁育、养殖技术没有拿来就用的经验,必须开展全新研究。
2023年11月,新疆农业大学联合新疆雪域额河龙虾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雪域额河公司)挂牌成立“新疆冰川龙虾产业研究中心”,组建全国首个冰川龙虾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重点在人工繁育技术、养殖模式等方面开展攻关,探索适合新疆乃至全国的自然坑塘养殖模式,并逐步确立了“立足新疆、科技引领、北繁南养、向东向西”的额河螯虾人工增养殖发展思路。
今年中秋节前,雪域额河公司在吉木乃县水库人工饲养的额河螯虾首次大量捕捞上市,平均单体重量超过200克,只需7个小时,就能从养殖基地运往乌鲁木齐的大型水产市场。
作为冷水虾,螯虾的养殖水温需保持在15℃到19℃之间,研发团队前期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人工控温后,螯虾的繁殖周期由5月份提前到1月份,有望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实现一年两产。
对此,冰川龙虾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提出对额河螯虾实行“北繁南养”的养殖模式。即5月在北方进行种苗繁育,10月将虾苗运往南方进行越冬养殖,次年5月份在南方捕捞上市。额河螯虾在一年内平均体重就可达200克以上,通过控温和饵料投喂,单体重量还能再提高。
2024年8月,1000尾首次人工繁育成功的额河螯虾虾苗,被投入到阿勒泰地区的盐碱水池塘中,成为首批在自然盐碱环境养殖的虾苗。
“我们发现额河螯虾对盐碱、氨氮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这为发展自然盐碱环境养殖奠定了理论基础。”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娜介绍,本次自然盐碱地养殖设计周期为1年,重点考察螯虾在盐碱水自然越冬的情况。到明年4月后,若螯虾的越冬成活率和状态达标,则说明额河螯虾能成功在自然盐碱环境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