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打造“校企合伙人”

2024-11-25 10:29: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关露现在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她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济职)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教师,另一方面她是山东华普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普检测)检验科副主任、华普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

在济职,类似情况还有不少。博士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自由切换,源于该校的制度设计。

在同一平台上,校企各有斩获

11月20日,记者走进济职。在偌大的校园里,一座白色五层小楼引人注意,这里是华普产业学院所在地。该学院是济职与华普检测探索混合所有制的产物。

华普检测董事长刘学军向记者介绍,该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分析、产品复配、产品检测、企业职业卫生检测和评价、医疗卫生检测、水质检测、公共卫生检测等业务。作为济宁市检验检测行业协会会长,刘学军提到一个数据,济宁现有两万家企业有检测需求,其中该企业承担了30%的份额。刘学军说,当下业务非常繁忙,订单也排到了明年初。

“产教融合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中国向记者表示,济职与华普检测成为“校企合伙人”,华普检测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3年内累计投入设备、建设资金2000万元以上,每年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3个月以上人数达200人。

新材料产业是济宁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记者注意到,2023年,华普检测联合济职、中国地质大学等十所院校,成立济宁科创材料科学研究院,该院通过化工新材料、光谱新材料、纳米新材料等新材料领域的深度耕耘,深入地方经济主战场。

能够在新材料领域“掘金”,在检测领域“攻城拔寨”,一方面源于华普检测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源于济职对该企业的赋能。

在华普产业学院的展厅里,无论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梁玉军教授、该校材料与化学学院王欢文教授,还是济职姬姗姗副教授、董学卫高级工程师,他们都是奔着济职华普产业学院的平台而来,但同时也为华普检测发光发热,这解决了后者梦寐以求的人才问题。

校企合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企业建在学校里,校企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发展“共同责任人”。济职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主任颜世超表示,他们提供办学场地、理论知识和人才资源,而华普检测则提供实验设备、实践平台和市场导向;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李中国坦言:“我们与华普检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采访时,记者对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刘蕾蕾是济职23级化工一班的学生。当日,她正和同学们在华普产业学院二楼实验室进行氢氧化钠的标定实验。对学生来说,参与这种实验是学习的必要环节。

刘学军的另一身份是华普产业学院的副院长,同时承担着济职23级化工班的教学任务。刘学军透露,无论是济职的化工班还是制药班,这些专业的学生每天有4到8节课在企业实训室上课。

对华普检测的技术人员来说,企业与学校融合发展,他们也多了一份责任。刘学军举例,企业的众多“技术大拿”,比如丁明兰教学生化学实验前处理,闫冬玲教学生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的操作,刘玉莹教学生生物培养和检验,谭冬燕教学生气相色谱和质谱……

刘蕾蕾在华普产业学院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受益匪浅。她表示:“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学模式让我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了高薪就业。”

在华普产业学院内,产教融合成为了常态。济职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广立表示,华普产业学院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困境,更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混合所有制模式,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