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物理学辉煌的学术史上,王普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镌刻着“科学救国”的铮铮誓言与不朽功勋。作为山东大学物理学科的奠基者与灵魂人物,他三度回归山大,以满腔热血与非凡才智,为这所百年学府乃至整个中国核物理学界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935年,王普怀揣着“科学报国”的宏伟理想,远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踏入了威廉皇家科学院达莱姆研究所这一核物理研究的圣殿。在这里,他紧随前辈王淦昌的步伐,成为第二位在此深造的中国人,不仅书写了个人荣耀,也为中国学子在国际科学舞台上赢得了尊重。1938年,他凭借卓越的研究成果荣获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继续深耕核物理学领域。正是在这段黄金时期,他亲眼见证了原子核裂变的惊世发现,并亲自参与揭示了铀和钍原子核裂变时缓发中子的奥秘。这一发现如同开启了核能和平利用的新纪元,王普因此成为核裂变缓发中子第一发现者,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归国后,王普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中国核物理的发展与山大物理系的建设中,他不仅是一位学科的开拓者,更是学术生态的培育者。1958年,他高瞻远瞩,主持举办了“基本粒子与原子核理论讲习班”,这一创举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中国核物理学界的前行之路。他力邀国内顶尖学者如朱洪元、张宗燧等先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六十余名精英学子,系统传授“量子场论”与“色散关系”等前沿知识,构建起了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深知基础之重要,特邀清华大学的谢毓章先生为学员们补足量子力学之基,确保每位学子都能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自如。
这张珍贵的的合影,定格了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探索无垠的夏天,王普教授与讲习班成员们的笑容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讲习班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中国核物理学界一次知识传承与人才培育的壮举,更是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粒子物理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为科学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与力量。
(图文由山东大学提供)
传承·分享
王普先生是我国核物理学领域的一位卓越先驱,是我国物理学发展历程中令人敬仰的前辈。他在1939年里程碑式地揭示了铀与钍核裂变过程中缓发中子的存在,深刻揭示了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奥秘,为后世核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而王普先生的另一项不朽贡献,则是他亲手参与并引领了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创立与发展。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山东大学物理系在高能物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领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成为了推动我国物理学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份由王先生亲手播下的学术种子,历经岁月洗礼,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及众多山大物理人对此深感自豪。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王普先生在山东青岛高瞻远瞩,鼎力支持并成功举办了“基本粒子与原子核理论”暑期讲习班。这一盛举汇聚了如朱洪元先生、张宗燧先生等学界泰斗,他们的深入讲解如同甘霖普降,滋养了众多青年才俊的心田。讲习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青年教师与研究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或中坚力量,为后来量子场论和基本粒子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后学,我们应当铭记王普先生的名字,传承他的科学家精神,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物理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司宗国
作为山东大学物理学科的奠基者与灵魂人物,王普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富有远见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在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日复一日地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坚持不懈地推动实验与理论的结合,为山东大学物理学科的奠基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普先生对于核物理学的一腔热血,正是我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所向往的精神。这种精神教导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时,不仅要保持严谨和真实,始终追求真理和实用性,更要保持自己的初心。正如他的工作深深影响了山东大学物理学科的方向和格局,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林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