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技术,培育复合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4-12-09 11:32: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杨思晨

扫描二维码,一本童话书随即展现眼前,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翻动书页,《小红帽》《海的女儿》等经典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彩呈现。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AI媒体作品创作展中的一项作品。而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像这样利用AI技术进行媒介创作的作品还有很多。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新时代传播人才,成为众多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日,2024·新街口Y·未来媒体大会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十周年论坛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时代传播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养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复合型传播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

如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还拓展其内容形式和服务领域,为传媒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为媒体行业注入了新活力,还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优秀的工具和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吾守尔·斯拉木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创作新颖的文章、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报道的个性化呈现。

当前,由于部分新闻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和使用不够深入,培养熟练使用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相关人才方面树立了良好典范。“我们建立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传播规律,使他们能够用人工智能的手段生产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传播产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介绍,在日常授课中,学院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课堂作品做成展品,并参加多项展览。学院还建立了“人工智能+传播学”的双学位项目,于明年开始招生。

与此同时,为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还建设了人工智能与未来实验平台、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数字出版研究院、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业界AI技术创新应用的人才。”张洪忠表示。

实现跨学科教研

“进入数字时代,学科的重构就成为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原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如今,我们正在从工业革命时代迈入数字革命时代,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入数字文明时代,处于两大文明时代交接的重要转型期,传统的学科逻辑和学科模式已难以为继。

跨学科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研究这种新现象、新的信息流,必须借助交叉学科的手段。”张洪忠表示,新技术的兴起也将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研究范式,学科建设交叉化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发展道路。张洪忠介绍,在科研方面,学院设立了面向未来的前沿交叉学科科研体系,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网络素养、传媒经济与认知神经传播、智能传播与计算传播、数字出版与数字影像、风险传播与数字治理5个团队。在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提出“传播工程”这一概念,旨在用工程的理念、工程的意识来审视今天的传播现象。同时,学院建立了传播工程奖,鼓励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这成为跨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培养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复合型’三个字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交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曹岩认为,一方面需要提升学生对于自然学科以及大模型、计算机等数字化技术的一系列认知,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中人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总而言之,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需兼具科技与人文双重素养。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