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近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空中节点——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全面达到竣工条件。
作为甘肃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航机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35万平方米,汇集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是全国首个落实空铁(轨)换乘流程优化的综合客运枢纽。
综合客运枢纽内,国铁、地铁、候车厅、停车楼层层压覆。地下20米深处,连接着兰张三四线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地下11米深处,预留了地铁站厅;地上,则是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停车楼。
如此复杂的工程,体量大、标准高、专业多,如何做到?
“我们自主研发了GTC、国铁、地铁共用结构全寿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系统平台,旨在为工程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中铁建工集团兰州机场三期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部项目经理王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全寿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系统平台整合了“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监测体系,可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等核心管理数据进行融合,全态势感知工程建设过程,相当于为工程建设“私人订制”了一台“CT机”,随时“把脉问诊”。
“平台还可以实时反映工程施工进度、形象面貌和现场安全监测情况。”王超介绍,相较于传统方式的纸质记录和图表记录分析,该平台效率更高、更及时,实现了工程建设过程的实时状态映射和未来风险预测。
走进兰州机场三期综合交通枢纽,记者看到灰色的钢结构屋盖犹如一张巨网,覆盖在外层。
“整体屋盖最大跨度达200米,结构高度25.5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中铁建工集团兰州机场三期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部总工程师吴强介绍,这片屋盖相当于38个标准篮球场,重达9600吨,相当于76架波音767客机的重量。
为了吊装如此巨大的屋盖,中铁建工集团首创“六点式平衡吊装法”“主单点式平衡吊装法”等异形结构吊装技术,依次完成大跨度结构累计推进吊装及精确定位,首次实现了钢-铝结构屋盖同步卸载。
在现场,记者感受到,“绿色”“智能”正在贯穿兰州机场三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过程。
甘肃地处高原和河谷之间,四面环山,常年昼夜温差可达20摄氏度左右。为了给旅客提供舒适体验,中铁建工集团还联合参建单位自主研发了甘肃省最大的“绿色中央空调”——甘肃省最大的冷热源智能群控系统,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这一系统能够根据室外温度,实时调控制冷供热设备,使室内温度夏季保持在23至26摄氏度,冬季保持在20至23摄氏度。
据中铁建工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综合交通枢纽、附属用房、室外停车场等区域还安装了1190个充电桩,施工特种车辆采用新能源动力比例达到了73%。
如今,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即将展“翼”待飞。“待完成转场投运后,九曲黄河之上,将有30万架次飞机间次划过。”王超感慨,一道道航线宛如一条条丝带,将编织出一条新时代的“空中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