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研联合铸炼禁毒利刃,毒品标准品“以毒攻毒”显奇功

2024-12-11 12:30: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烧瓶、试管、化学试剂……身着实验服、佩戴护目镜的科研人员在洁白的通风橱旁忙碌着,圆形玻璃器皿里的白色粉末是各种高纯度毒品。这不是影视剧里的场景,而是上海原思标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思科技”)的科研实验室。这些高纯度的毒品粉末是毒品标准品——禁毒工作不可或缺的“尺子”。

“利用毒品标准品,能检测出可疑物质、污水、人体生物样本中是否含有毒品以及是何种毒品,它是公安禁毒实战中的关键物质基础,还能进行精准定量,是司法环节中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刑科院”)所长刘文斌研究员介绍。

当前,我国禁毒工作整体向好,上海近年吸毒人数持续下降,毒品标准品作用十分重要。由刘文斌团队开展的“麻精类(麻醉、精神药品类)管控物质标准品的研制及应用”项目,12月11日荣获2024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一等奖。

安全制造,突破产研壁垒

毒品标准品研制在过程监管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因此国内迟迟没有规模生产,长期依赖进口。直至2015年,经国家禁毒办同意,刑科院才获批研制毒品标准品。在一个地方公安单位开展毒品标准品研制工作,这是全国第一家。

工艺流程研发是第一道拦路虎。刘文斌说:“从原料到产品,工艺步骤少的有两步,多的可达十几步。作为标准品,纯度很重要,哪个步骤的杂质排除不掉,最终产物的质量就无法达标,必须历经反复尝试。”

此外,为打击制毒犯罪,毒品原料管控严格,一些种类甚至被国外禁运,这些都增加了研发难度。“例如吗啡从鸦片提取最快,但我们从易获得的原料开始,就需要13步合成。”刘文斌说,原料不同,工艺就不同,怎么找到新流程,怎么控制每个环节和最终产物的稳定性,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刘文斌带领团队攻关近三年,才做出质量和规模足以产业化的初期成果。半年后,各地公安禁毒部门的“试用”反馈陆续来了。“效果不错,在多起公安部毒品专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作为事业性科研单位,刑科院的科研成果无法产业化,无法很好满足全国禁毒工作所需要的生产规模。

毒品标准品生产技术门槛高,研发时间长,生产投入大,但潜在客户仅集中在禁毒、部分医疗需求及少量科研项目上,市场总量小,盈利难。国外毒品标准品早已商品化,我国相关企业却寥寥无几。

2019年,为更好服务全国禁毒实战,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刑科院孵化成立原思科技,探索毒品标准品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正式开展对外销售。为帮助公司在进一步做强标准品研制技术同时快速进入全国市场,刑科院联合原思科技申报了毒品标准品相关的国家级、上海市科研项目,“开源”企业收入,同时在人员和资源上给予部分支持,大大减少磨合和损耗,“节流”企业成本。

作为市场盘子小、但战略意义重大的“小众”行业,原思科技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短短几年就在上海乃至全国打响名气,被评为上海市重点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等。“国家和上海近年来出台的系列政策对我们给予了极大支持,国家禁毒办等禁毒部门也对我们的工作始终十分关心,没有这些支持,原思科技生存还是比较困难的。”刘文斌说。

利剑出鞘,禁毒“提前打击”

目前,原思科技与刑科院合作,成功研制毒品及类似物标准品1300余种,其中28种获国家认证、5种国际首创,实现了相关产品国产化,并推动了毒品检验鉴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其成功研制出的近400种芬太尼类物质标准品,为我国在中外芬太尼类物质打击治理合作谈判中提供支持。“目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85%,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500多家单位,部分产品还出口德国等发达国家。”刘文斌说,系列合作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毒品标准品的研制,让禁毒部门能比制毒犯罪“快上一步”。“毒品化学分子稍作改变,可能就成了新毒品。”刘文斌介绍,原思科技在制作毒品标准品时会同时研发结构类似的化学标准品,极大提高禁毒工作效率。

刘文斌举例说,有一类毒品叫合成大麻素,能轻易添加到电子烟油中而不被觉察,难防备、扩散快。“2021年全国开展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打击专项行动,我们及时研发出了上百种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标准品,不到4个月就有效控制住了其在我国的滥用形势。”当前,获奖项目已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领先的毒品标准品研发平台,为我国涉毒案件全链条打击提供技术手段,推动禁毒工作由“被动应对”转变为“提前打击”,成功树立起“上海禁毒品牌”。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