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生态环境部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执法模式,不断完善以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在重点区域大气监督帮扶工作中,今年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环境问题7.2万个……在生态环境部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说,生态环境部积极探索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帮助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生态环境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重点排污单位联网7.1万家,同比新增0.8万家。通过深度融合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卫星遥感、用电用能等信息,在环境执法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运用,不断完善线索筛选、问题识别、智能预警机制。比如,大气监督发现问题线索准确率超过80%;整合全国11万余条入河、入海等数据与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工业园区、河流监测断面等数据,构建涉水环境执法“一张图”;在江苏等地实行智慧执法监管试点等。
为加强源头预防,赵群英说,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通过积极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非现场监管数据和排污许可数据库,共向1.1万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推送自动监测日均值超标预警信息3.7万余条;通过“污染源监控”微信服务号,向3.9万家企业实时开放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异常等数据查询功能,帮助企业及时关注自身排污状况,确保稳定达标。“这些预警信息集中在事前防范阶段,有效提醒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减少违法风险。”赵群英说。
据统计,2024年,全国共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1万余件,免罚金额15.5亿元。
生态环境部还指导各地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各地纳入正面清单企业5万余家,对上述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7%。
赵群英说,为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下一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将更加注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既显著提升执法的精准度,又切实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比如,继续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发现并推送违法问题线索,建设人工智能辅助执法的应用场景;同时,进一步研究拓展用电用能监控、工况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升级完善综合执法监管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