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气候预测方面应用潜力巨大——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

2024-12-27 23:17: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钟建丽

人工智能在气候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我国应当提前布局“1+N”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新模式研发。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下简称“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这样建议。

12月27日,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本书。

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和研究数据量的不断增多,基于理论驱动的气候动力模型与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模型不断融合拓展、互为补充,全球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绿皮书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气候领域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气候变化减缓、适应等各层面逐渐发挥愈加关键的作用。人工智能与气象学科的融合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气候预测与预估准确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在致辞中提到,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加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以“双碳”目标为驱动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持续动力。这需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及面向国家重大政策需求,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创新。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则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严重威胁。今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指出,2024年前9个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4℃。

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正是聚焦“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以落实“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该书还强调,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亟待加强国际合作。当前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落实《巴黎协定》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以“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初见成效。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