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从“魔都”到“模都”,上海正在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合作伙伴,赋能大模型创新企业集群。1月3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基地启用仪式举行。会上,“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运营基地揭牌。
不久前,上海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阐明了建设智能算力集群、语料供给体系等基础设施的目标。上海预计通过一系列措施,到2025年底建成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据了解,作为“模塑申城”的核心项目之一,上海首次推出的“模塑申城”,包含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系统、模塑申城语料普惠计划、大模型评测与验证平台、“百人百项”青年科学家计划和上海国投-徐汇融资服务中心。这五大平台将着力降低“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成本,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同步发布,将推动“人工智能+”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共促产业生态发展。
随着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运营基地落地徐汇区,面向全球的人工智能主题展览、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培训、金砖国家产业生态智库网络与开放课题等三大核心项目同步启动征集与招募。
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徐汇区发布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涵盖模型能力跃升、创新策源突破、场景应用牵引、孵育范式升级、产业集群倍增、空间布局优化、资本矩阵扩容、未来人才汇聚、产业生态赋能和国际开放链接等方面,推动徐汇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其中,“创新策源突破行动”提出,加强新型研发机构间深度合作,推动科学智能创新研究,加快具身智能和类脑科学等前沿技术攻关;支持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芯片项目落地,建立国产人工智能芯片适配、评测的国家标准。
抓住通用人工智能的变革趋势和产业风口,徐汇区以市区联合打造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为契机,先后落地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运营基地、上海创智学院等一批国家战略平台,引进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重点大模型企业机构,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据悉,模速空间揭牌一周年以来,已吸引近百家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带动该区200余家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目前,徐汇区已有3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占上海市近60%。
作为“模速空间”的入驻企业,上海羚一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发展方向确定为“AI+工业”。该公司总经理陈启明介绍,“与我们合作的许多工业企业在金砖国家有港口基建、装备制造等项目,通过我们提供的从数据到应用的一体化AI Agent解决方案,可满足ETO制造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管理等领域的AI+业务协同需求。”陈启明期待,中国的AI技术走出国门,能为更多国家和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