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付森
“今天风比较大,起飞时注意安全,把周围环境都看一下,重点是崖壁边和隧道口。”1月12日早晨七点半,江西省衢九铁路梅山一号隧道旁,国铁南昌局鹰潭工务段景德镇路桥车间飞行小队队长吴巍澜,正和同事一起用无人机对山体危石进行检查。
作为该段第一批拿到无人机飞行执照的空中“小飞侠”,吴巍澜和队员们已经累计安全飞行近两百小时。他们要时刻关注梅山隧道周围附近约2万平方米、10多万块大小不一的石灰岩,识别并清除潜在的危石,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无人机视角广、看得准,受地形、环境的影响小,可要在如此广阔且复杂的范围内找到存在掉落风险的危石,需要操作无人机的“猎手”具备极强的眼力和细心。
随着无人机的视角转换,吴巍澜敏锐捕捉着每一处细节,在脑海里快速更新此处山体的三维地貌图:左边是山崖,中部风化严重、不远处的隧道顶部,部分护坡破损……这些,都是防护和排查的重点。
刚上手时,吴巍澜和同事们很不习惯,少了以往锤子敲击的手感反馈,仅凭肉眼观测,他们一时间也拿不准山石的具体状态。吴巍澜开始大量查找资料,夜里学习岩石特性和风化形态,白天拿着无人机航拍图片到现场确认岩石状态,遇到问题就拉着同事们一起研究,他很快对梅山的危石点位和检查重点有了合理规划。
“今年春运,我们引入了人工智能(AI)对比技术。AI初筛结合人工精筛,危石查找的精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吴巍澜介绍,大多数危石都掩埋在土壤中,受到风化或雨水侵蚀逐渐剥离,一些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土壤松动,就可能导致危石坠落的风险成倍上升。
春运前,吴巍澜牵头研发了“危岩落石分析系统”,利用隧道口、路基边坡等区域的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通过AI技术实时监测危岩落石状态,模拟估算其滚落轨迹和冲击能力,动态评估危险系数。“比对结果显示,这片区域的危石没有异常,换块电池,我们抓紧观察另外一侧的边坡。”AI初筛后,吴巍澜和同事们将AI初筛后的图像生成全景空间虚拟现实(VR),与上一个检查周期进行比对,分析山体变化情况,识别新增危石。
“要一帧帧地观察,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变化,我们都要记录下来”。给无人机更换电池的间隙,“小飞侠”们才有空拿起水壶润润喉咙,吴巍澜习惯性地掏出滴眼液,找了个避风的角度,往眼睛里挤了两滴,“时间长了眼睛会干涩,老毛病了。”山脚下,一列银白色的动车组穿过梅山一号隧道,奔向远方,更换完电池的无人机展翅欲飞,吴巍澜浑身满是干劲儿,“守好这座山,让每趟车都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