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1月17日,“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启动会暨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先后发布“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
作为服务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一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金融、城市与区域发展、人口健康、新质生产力等各领域的指数。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整合各类指数,设立“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平台,统一对外发布各领域指数,建立固定机制,形成品牌效应,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旨在面向国家的数据事业和数据要素市场战略指引,基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新实践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包括基础环境、保障支撑、执行推进三大维度、7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37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科学反映各地在引导和规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方面的能力和成效。
根据“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2024)”,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探索,取得可喜进展。广东、浙江、北京等第一梯队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表现出色,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具体来看,在基础环境方面,各地区深化数字经济布局和建设力度,东部省份领跑全国,并在各地区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创企业。在保障支撑方面,各地区立足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总体要求和自身情况,构建更具系统性与指导性的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省级数据主管部门全部就位,数据集团与行业协会相继成立,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力量更加多元丰富。在执行推进方面,数据开放稳步发展,向社会供给的公共数据资源持续优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力度增强,超过60%的地区提出更细化的制度,近半数地区已上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数据流通利用成效提升,全国共计成立60家数据交易机构,24个数据交易机构进行互认互通,场内数据交易额累计突破362亿元,数据商品体系内容多元且规模渐长,上架数据商品总数达32000款。
“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起,组织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参与,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自2022年起动态跟踪、客观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逐年编制“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指数综合选取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在二、三级指标上兼顾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科学构建指数评价体系。
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在经历涨跌之后仍处高位,六个一级指标发展特征各异。具体体现为:宏观经济稳中有进,收入水平提高与前沿经济发展是主要增长动力;协同创新增长快,创新产出与创新合作是主要推动力;基础设施协同成效显著,交通一体化和新基建表现突出;贸易金融整体向好,金融市场融合不断完善;城乡融合稳健提升,成渝生态与治理融合进步明显;产业发展先增后降,整体仍有增长,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提升空间大。研究团队就提升六个一级指标质效给出针对性建议,提出要完善成渝合作机制与政策体系,促进各领域协同,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实力、有特色双城经济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