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如何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又将如何以“硬核科技”引领城市能级跃升?围绕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该市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广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抢滩未来产业制高点。”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表示,将进一步贯彻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要求,努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建设,深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以“领跑者”姿态,抢抓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源”。
强化“广州力量”,构筑战略支点。广州将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深海等领域,布局产业导向型的实验室和行业创新中心,发挥企业科创主体作用,以“活力创新轴”为牵引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找准“广州优势”,引领关键产业。广州将组建未来产业工作组,开展“产业问智”,抓准发展趋势,理清比较优势,精准投入和扶持“好赛道”。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前沿技术发现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双库,发掘一批颠覆性创新成果,谋划一批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依托科技GI平台,精心做好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陪伴成长的心态做好全市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天使投资人”。以“科技创新指数”评估体系为导向,创新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推动科技资源向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高效配置。
创新“广州模式”,提升转化效能。推动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端共同发力,推进生物岛实验室、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打造百个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提升技术经理人服务能力,试点“先投后股”共同投入模式,形成让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模式。
完善“广州生态”,抢占发展先机。面向全球广纳贤才,加快培育本土战略人才,构建领军人才引领带动、创新团队活力迸发的格局。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整合组建百亿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引导市场资本、产业资本,共同打造面向前沿科技的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推动未来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助力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向高攀登、向新拓展。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科技系统将用好用活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胜势’,建好建强面向未来的‘科创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新篇章!”谢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