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 胡成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就业成为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有些政策以鼓励引导为主。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大学生就业统计方式。建议将人工统计汇总方式,改为大数据综合比对,将教育部门掌握的升学信息、出入境部门掌握的出境留学信息、劳动和社保部门掌握的劳动合同备案及社保开户信息、税务部门掌握的个税纳税信息、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创业注册经营主体信息相结合,准确了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从而助力各部门精准施策。
二是运用政策杠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运用政策杠杆,将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切身利益紧密挂钩,从而调动企业吸纳应届生的积极性。如依据企业吸纳应届生的数量,给予企业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依据吸纳应届毕业生数量,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等。
三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对于应届大学生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建议由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试用期合格转正为标准,相关部门将培训补贴直接发放至企业,减少培训环节,提升培训实效。
四是地方财政减免或补贴差额社保。有些应届毕业生工资达不到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差额部分则由个人和企业缴纳。对此,建议差额部分全部由地方财政给予减免或全额补贴,直到其工资达到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最长期限可设定为3—5年。
(科技日报记者陈汝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