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考核评价及遴选标准,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今年,蔡荣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考核评价及遴选标准的提案》。
蔡荣根表示,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评价还过度依赖一些外显性的通行标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有评价体系对一些地方高校及相应学科“一把尺子量到底”,缺乏对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特色优势的把握,使这些高校和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不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完善。“‘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学科评价除了考虑‘绝对绩效值’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成长性’和‘贡献度’。”蔡荣根说。
为此,蔡荣根建议,在广泛征求全国各相关高校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评价遴选方案;在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评价及遴选过程中,更多体现高校及学科的贡献度,适度淡化外部量化数据;在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评价及遴选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制定反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长性的特殊评价指标体系,激发此类高校发展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是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的重要抓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属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蔡荣根说,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评价和遴选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地方高校的自身特点,充分体现他们发展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