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代表:用“科技犁”耕出“智慧田”

2025-03-09 21:41: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去年两会,我提的建议与农业科技有关,今年我还是围绕促进优质粮生产高质量发展履职,继续为端稳‘饭碗’贡献一份力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徽省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代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初春时节,小麦处于返青期。来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前一天,徐淙祥还在皖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为村民做技术指导。“现在,我们的小麦、玉米、大豆产量都在逐年递增。”来到千里之外的全国两会会场,徐淙祥这样自豪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徐淙祥是地道的农民代表,今年72岁了。上世纪7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的徐淙祥回到家乡务农。“早些时候,干农业靠天吃饭,种下不保收、旱涝灾情多、产量低、品质差。遇到旱涝年份,甚至颗粒无收。”徐淙祥说,他立志要用科技手段改变农村生产落后面貌,促进粮食增产提质。

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赁的土地就有1230亩。

徐淙祥说,他带领农户使用最新高科技产品种粮,如用喷灌机浇水,用无人机+北斗导航技术喷洒农药等。此外,他还联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打造高产攻关实验田,用科技手段打造一个样板田,然后向其他农户推广。“原来一些小麦一般亩产400-500公斤,我们的试验田最高亩产达到800公斤。”徐淙祥说。

2022年9月,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成立,徐淙祥当上了会长。“协会刚成立时,只有500多位会员,种植面积10多万亩。2024年,协会已经发展到800多位会员,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谈及种粮的成功经验,徐淙祥说:“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机械节成本,技术落实到位是关键。”两年来,徐淙祥带领村民科学种田,产量连续递增,品质年年提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给我们种粮农民‘多种粮 种好粮’树立了信心、增添了干劲。”徐淙祥说。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