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通讯员 陈琼
3月下旬的新疆南疆大地,植被稀疏的荒漠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盐碱水域。由于水中盐碱含量高,并不能直接作为灌溉和生活用水,长期以来“无人问津”。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针对南疆盐碱水域开展科研攻关,探索“海鲜陆养”新模式。如今,盐碱水域变身为“蓝色粮仓”,南美对虾、加州鲈鱼等水产品已畅销全国。
盐碱水成为聚宝盆
3月22日,在阿拉尔市锦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鸿水产”)的生产基地内,工作人员身着防水服、手持消毒器具,一丝不苟地在池塘里进行消毒作业。该公司总经理翟栋告诉记者,最近刚刚销售了20多吨加州鲈,月底还将投放一批新鱼苗,不愁销路。
2022年,锦鸿水产在十六团新开岭镇采用温室大棚养殖特有鱼种,基地内3座大棚采用陆基圆筒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3年多的实践摸索,目前年产量60吨,产值300余万元。在养殖过程中,公司采用液氧输送方式,比传统的单一供氧方式每立方米可增产15公斤左右。随着技术成熟,公司还加大鱼苗的孵化,带动了阿克苏、和田等地渔业共同发展。
据了解,兵团南疆师市地表和地下盐碱水分布广泛,拥有4.6万亩可直接开发利用的盐碱水域,但利用率仅为21.7%。对此,自2021年起,兵团积极部署开展盐碱水渔业试点示范,相关部门联合援疆省市单位,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盐碱地“海鲜陆养”模式,当年便在盐碱水里成功养殖出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
截至2024年年底,兵团盐碱水渔业养殖面积突破1万亩,养殖品种包括罗非鱼、加州鲈、南美白对虾、青蟹等10多个品种,水产品产量达6000余吨,实现产值1.5亿元。
政策资金齐发力
盐碱水域产值破亿的背后,是专项资金的有力撬动。2022年起,兵团每年投入1100万元专项资金,对纳入试点的养殖主体建设标准化养殖池塘和设施渔业养殖大棚、场区环境改造、购置渔业设施设备等给予财政补助,有力提升了各地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
不光是资金支持,兵团统筹谋划,为盐碱水渔业发展进行整体“把脉”。由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整合科研资源,对南疆盐碱水渔业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专题研究攻关,并在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等12个示范点开展多品种、多模式养殖示范。2024年,《兵团南疆师市盐碱水渔业养殖规划(2023—2030年)》编制完成,为系统解决南疆师市渔业发展面临的技术、资源整合等难题,提升渔业综合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规划基础。
“根据资源禀赋差异,我们将南疆师市宜渔盐碱水划分为农业回水增效养殖示范区、盐碱未利用地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区、盐碱地生态改良渔业综合利用示范区,进行差别化开发利用,通过引进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技术和适宜的养殖品种,让更多盐碱地变成‘蓝色粮仓’。”兵团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末,兵团南疆师市盐碱地池塘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