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猪舍正演绎着传统养殖业的“智变奇迹”;在饮料生产线的监控屏幕前,AI算法正编织着安全生产的“天罗地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当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产业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AI+”,正以“粮”心铸“芯”,在养殖、食品、消费品等领域书写着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答卷。
智慧养殖:当智能猪舍遇上AI管家
“咳咳——”深夜的猪舍里,几声咳嗽打破了寂静。智能声音识别系统迅速识别咳嗽声音来源,智能巡检机器人立即前往异常区域精准定位异常猪只,饲养员的手机同时亮起预警:“3号栏幼猪出现呼吸道异常”,同时传回现场实时图像。这样的科幻场景,正在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智慧猪场成为现实。
在吉林长岭和洮南的养殖基地,一场“AI养猪”实践正在生动上演。2024年10月成立的数智化运维组,与科大讯飞携手打造的“三步走”战略正逐步开花结果:智能饲喂器根据猪群生长曲线“量身定制”营养餐,巡检机器人24小时巡逻记录着每头猪的体重变化、健康情况,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声纹诊断系统”。
“过去兽医听诊要满场跑,现在猪咳嗽声直接传给AI。”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永刚展示着系统界面,不同疾病对应的咳嗽声纹在数据库中清晰呈现。通过百万级声音样本训练出的AI模型,能在0.1秒内完成声纹比对,将疫病发现时间提前7天以上。这套系统还懂得“察言观色”——红外摄像头捕捉猪的体温变化,图像识别技术连猪耳朵耷拉的弧度、尾巴摇动的状态都能分析出健康隐患。
在环境控制室,传感器集群如同猪舍的“神经末梢”。当外界温度突破阈值,AI模型立即启动“动态环控”:自动调整通风量、降温或加热系统,在能耗与舒适度间找到最优解。数据显示,智能环控使猪舍能耗降低近两成,猪群日增重显著提高。这些曾经“靠天吃饭”的养殖场,如今正通过数智化转型,把“脏累活”变成“科技活”。
AI织就安全生产“天罗地网”
在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可口可乐”)的生产车间,一场“AI+”变革正在上演。安全帽上的智能芯片、设备上的传感器、监控摄像头里的AI算法,共同编织着一张守护生命的安全网。
“过去查安全隐患要人海战术,现在AI是24小时不眨眼的哨兵。”中粮可口可乐安全管理总监刘云指着监控屏幕,画面中的高处作业区域被红色框线标注。智安达系统内置的10余种视频识别模型,能精准捕捉未系安全带、未戴护目镜等违章行为,并立即触发报警流程。配合智能指纹锁和远程监督系统,违章率下降幅度超过99%,真正实现“识别-预警-处置-复盘”的闭环管理。
而在冷饮设备战场,AI正在重构零售终端的运营逻辑。万台级智能冰柜网络搭载AI2.0视觉感知系统,如同给每台设备装上了“火眼金睛”。商品排面识别精度达99.6%,缺货率预警误差小于0.5%。中粮可口可乐北京市内区域经理孙继业兴奋地说:“以前靠人工巡店,现在打开APP就能知道哪台冰柜的黄金位置该补货了。”这套系统还首创边缘端模型动态更新技术,让算法迭代周期从月缩短到周,确保识别精度始终领先。
此外,在算法创新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识别模型研发已启动。研发人员展示着测试画面:在饮料生产线上,AI能准确识别瓶身0.1毫米的瑕疵;在物流仓库,连托盘上的饮料箱倾斜5度都能被及时捕捉。“我们要让AI像熟悉自己手掌纹路一样,了解每个生产场景。”AI专家李胜博士比喻道。
基于开源模型搭建的“中可智脑”,正在智能知识库、AI智能工程师、公关传播知识库、智能客服应答、直播智能应答等场景快速迭代。直播间的AI主播能根据观众弹幕实时调整话术,公关传播系统能自动生成多语种新闻稿,而智能工程师系统则让设备维修效率提升40%。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正将AI技术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
从养殖场的智能饲喂到生产线的安全监控,从冰柜网络的精准运营到全栈式AI矩阵的构建,在AI赋能下,广大养殖、食品、消费品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沃土上描绘着数字化转型的壮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