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人工智能在识别心脏骤停和处理方面,会比人类快10%左右。”“基于大数据预测,是否可能在心脏骤停高发区域重点布局AED?”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现场,来自国内外急救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一场关于科技与生命的对话。
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正在普及
在我国,得益于5G网络的普及,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模式正在接入120急救系统,补充传统院前急救体系的链条。去年12月份,中国出台了全球第一个院前急救视频指导的专家共识。
“依托腾讯的音视频处理技术搭建的多方视频会议系统,120调度员、出车的救护车医生以及院内急诊科,乃至更多需会诊科室的医生可同步在线,实时指导急救现场救助。”大会上,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分享了腾讯的创新实践。他表示,该系统通过把急救资源前置到病发现场,指导“第一目击者”或志愿者及时救人,提升患者存活率。
胡晗翰透露,截至2025年3月中旬,腾讯研发的企鹅急救平台已连接82万名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脏骤停患者1012人,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升到17.6%。
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看来,随着AI的加速发展,智能化的救护车正升级为移动的ICU,我国正努力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与此同时,当AI与急诊医学交汇,全新的可能正在开启。吕传柱总结,AI在抢时间高效决策方面有绝对优势,还能在精准分诊、自动化病历记录和分析等方面提升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但他同时强调,因没有办法和患者、家属共情,“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临床专家和医生”。
作为一名数据科学家,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数字医学实验室主任柳楠则提醒,应该同步关注数据偏见和AI幻觉带来的风险,以及视频指导中应注重保护病人隐私。
推动“5分钟社会救援圈”百城落地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平均救护车抵达时间8到13分钟,远超4到6分钟的黄金救援窗口。目前的急救体系仍以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业急救力量的院前、院内救治为主,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在吕传柱看来,急诊急救涵盖了六个场景:呼叫管理、现场救治、转运救治、院内救治、ICU救治和转科后的救治。只有所有场景信息整合,才能形成一个最好的急救链。这六个场景中,院前急救是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而院前急救的理想状态是,120能视频指导目击者急救,社区志愿者能应急响应,AED快速到达。
2021年4月,腾讯启动战略升级,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战略,以科技助力社会应急体系建设成为腾讯SSV的重点探索方向之一。
四年来,通过创新技术路线,以及多地政府、医疗机构及多方社会力量共创,“5分钟社会救援圈”作为城市社区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逐步成熟。自2022年至今,该方案已在深圳、苏州、天津、广州、郑州等城市启动。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北京总部党委书记刘勇透露,当前还有多个地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谈中,下一步将协同北京市政府,积极探索企鹅急救平台在北京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构建是应对当前急救困境的创新之举,这种模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他建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的支持,加大资源的投入,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助力急救体系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