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近日,在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2025创新百强区榜单上,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以“东北第一区”的姿态首次跻身全国前50强。这一跃升背后,是该区以“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双轮驱动,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全链生态的生动实践。2024年,甘井子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超22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3亿元,745家高新技术企业如繁星点亮产业版图,铺就一条“新质生产力”进阶之路。
产研融合 从实验室破壁到产业突围
不久前,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建造全国首艘世界领先无人驾驶船舶——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宇科创新“SPE电解水制氢电解堆关键技术”项目获2024年度辽宁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此外,还有不少“硬核”项目获得了省、市级经费支持。这些成果,是过去一年甘井子区推动“研值”变“产值”的缩影。
2024年,该区瞄准“3+3+X”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创新模式。“我们建立了梯度培育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配备‘创新管家’。”甘井子区科工信局局长李楠楠展示着实时更新的企业成长图谱:全年新增220家高企、10家瞪羚企业,8家“小巨人”企业跻身国家队。
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目前,辽渔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全力推动南极磷虾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产业化,并积极推进南极磷虾油在食品和保健食品领域产业化应用。2024年,这样的“联姻”在甘井子区频繁上演——23项高校成果落地生根,千万级产学研合作达12项,“84500吨干货船”等10个项目入选省、市级转化专项,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咬合度持续增强。
数智裂变 从车间革命到生态重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井子区企业正在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参与和布局新发展赛道。
依托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服务平台优势,甘井子区不少企业得以数字化转型升级,成功实施了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绿色工厂等重点提升项目。区内华锐重工、中远海运获评辽宁省智能工厂,助力长丰实业、宏伟液压、施奈莱克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
累累硕果不止于此,大连豪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豪森数智工厂——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平台”被评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试点示范项目,一重核电石化、中远海运重工获评辽宁省5G工厂试点企业,中远海运重工成为大连市唯一入选2024国家5G工厂名录的企业。
这场“智改数转”风暴,已席卷甘井子区248家企业。中远海运重工的5G工厂里,数字孪生平台正同步映射实体产线的每处细节,豪森股份的“工业大脑”能预判92%的设备故障;宏伟液压的数字化车间实现物料零库存,生产效率提升40%……“全区建成3个省级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2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李楠楠列出一组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万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2%,5G技术渗透率居东北首位。
从“数字孪生+5G”的智能工厂,到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药研发,甘井子区正以“智”提“质”——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15%,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23%,一条“数实融合”的新赛道已然铺就。
站在全国前50强的新起点,甘井子区正绘制更宏大的创新图谱:规划建设海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个创新联合体,设立10亿元规模的新质生产力基金,打造“东北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