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万里的奔赴——兰州大学科研团队用“中国智慧”攻克非洲旱地农业难题

2025-04-15 16:33:5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很多时候不敢回忆刚去肯尼亚的日子。物资的极度匮乏和生活条件之差都是次要的,随时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和疾病的肆虐,让我们时刻处于危险边缘。”面对科技日报记者,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熊友才讲述起了那段难忘的经历。2011年开始,兰州大学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科技部和甘肃省科技厅等单位的支持下,与肯尼亚相关单位合作在旱地农业和生态修复方面开展联合研发与集成示范。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熊友才带领团队在广袤的东非大地坚守了10余载,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智慧。2025年初,课题组第四批成员圆满完成两年(4个生长季)的试验任务,交出了一份饱含科研温度与人文情怀的“非洲答卷”。

东非大地上的“中国方案”

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降雨分布不均匀,雨季短暂、旱季漫长。千百年来,当地一直推崇传统落后的农业模式。2011年,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非洲水行动”——非洲典型国家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示范支持下,熊友才教授带领团队远赴肯尼亚,将垄沟地膜覆盖栽培系统率先在东非高原试验和示范。

“当时给我们的试验用地就是一大片荒地,长满野草,土质也不好,只能一点一点地开荒。”熊友才回忆起当年靠手工搬石头、清杂草、拉水来灌溉的第一块土地。

从开辟第一块土地到玉米结穗,从被国外的同行嘲讽到获得农户点赞,2015年至2018年间,熊友才带去的“中国方案”在肯尼亚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和示范,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东非大放异彩。“垄沟地膜覆盖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作物根系能在水热条件更佳的区域生长。”熊友才告诉记者,在推广该技术后,2022年至今,当地玉米的产量与稳定性持续增加,主粮作物(玉米、小麦等)产量平均提高90%,水分利用效率均值提高110%以上,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依托过去10多年试验和示范点观测数据,我们经过推算,只需要在三分之一的耕地上推广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就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整个肯尼亚人口。”熊友才教授表示,如在肯尼亚全境推广,则可以实现将肯尼亚从饥荒国家变为粮食出口国。

播撒在异国大地的青春

“我在肯尼亚工作了一个生长季(约半年),生活条件相比熊老师当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我来说,依然是贫瘠和落后的难以想象。”熊友才教授的博士生王洋这样描述他在肯尼亚的科研“心得”。

为了做好作物的对比实验和记录数据,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两点一线,白天去田间取样、测量、观察,日落后在宿舍做分析、写日志,独特的“科研旋律”让这个年轻小伙子嘴皮开裂,身形消瘦,皮肤也晒得黢黑,但是他收获了新的视野和成长。“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中国人一出手,就是最好的。”王洋骄傲地告诉记者,团队推广的旱地农业作物不仅产量高、质量好,最重要的是用水成本低,符合肯尼亚的实际情况。“我们举办了多场田间示范会和现场观摩会,当地农民看到垄沟地膜覆盖后作物生长旺盛,已经开始积极推广,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高度认可。”王洋难掩自豪。

“在肯尼亚,玉米是主要粮食,但是产量低,中国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我希望利用该技术解决肯尼亚的粮食安全问题。”来自肯尼亚的萨娜看到旱作农业的希望之光后,于8年前,毅然来到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她希望在学成后,能回国为肯尼亚的旱作农业贡献力量。

2025年是熊友才团队在肯尼亚的第15年,如今,肯尼亚已成为中非合作的典型示范区和桥头堡,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的中肯旱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将拔地而起,地膜厂、技术示范区、培训中心和公寓楼一应俱全,通过开展旱地农业和农村社区发展合作,兰州大学与非洲高校合作研发了相关技术和产品,并在东非大地上广泛应用。“胡杨精神”犹如纽带,连接起一场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