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我们迎来了谷雨节气。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雨生百谷”,承载着古人对年景丰稔的希冀。
文物也会生病?罪魁祸首是它们
随着谷雨的到来,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雨水开始明显增多,特别是在华南地区,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会形成较长时间的降水过程。而温湿多雨的环境,为昆虫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可以对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快朵颐”了。
博物馆里的木质、纸质、纺织品及生物标本等有机质文物是虫霉病害发生的重灾区。虫霉常导致文物出现生霉、霉斑、粘连、狐斑、变色、污损、结茧、钻蛀等病害表现。文物虫霉病害会对文物材质、结构、外观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多方面造成严重损伤。因此,防治文物虫霉病害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20世纪90年代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就开始了文物防虫防霉的方法探索。这30多年的积累,丰富了我国馆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种库和虫种库的数据,截至目前已保存真菌182种、害虫8种。
古方新用,为文物“治病捉虫”
这些肉眼几不可见的微生物和害虫,在超景深显微镜的“慧眼”下无所遁形。再借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搭建的我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通过图片和序列上传比对,技术人员能快速锁定侵蚀文物的微观生物威胁,对症下药。
确定了病灶,就可以开药了。“文物医生”们借鉴古人用植物防虫护物的智慧,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筛选出上百种可能对文物虫霉病害防治有效的植物,并提取精油进行实验。在反复测试和优化后,最终成功调配出高效且安全的植物源熏蒸剂配方,可利用植物精油天然的防虫防霉特性,在有效杀灭害虫和霉菌的同时还不伤害文物,实现了我国馆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技术的原创性突破。
此外,团队还设计了内置传感器的熏蒸器,可根据展厅、库房等不同空间需求,将植物精油转化为持久保护气体,在文物周围形成动态防护屏障,可更高效地抑杀文物保存环境中的空气微生物、驱避文物害虫。
处理结束后,文保人员还要定期巡检文物保存状态,动态监测目标环境内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保障文物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以自然守护文明,是千年古方与现代科技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消解了纸墨上的污损、丝帛间的霉斑,让承载历史的文物在天然芳香中安然长存、万年永保。
设计:杨凯
记者:李梦一
图片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学术支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孙偲 唐欢)、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