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关耳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4月18日,西南大学迎来办学119年纪念日。当天举行校史之夜(第五季)专题文艺晚会,以文艺形式“活化”校史,让档案、文物开口说话,让晚会成为一堂精彩的情景校史大思政课。活动首次公开向师生们集中讲述6位校史上的红岩英烈事迹。
“革命成功终有日,满天晴雪映梅花。”舞台上,学生们激情朗诵了合川籍烈士易仲康的这首七绝以及狱友杨虞裳的和诗,不少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1949年11月27日,易仲康在渣滓洞监狱的大屠杀中牺牲,时年25岁。这次晚会以档案展示方式,首次公开向师生们集中讲述张泽浩、成善谋、黎洁霜、易仲康等6位校史上的红岩英烈事迹。
晚会编剧、西南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郑劲松介绍,近年来,学校校史馆深挖校史红色资源,已查考出了牺牲在各个革命时期和倒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烈士校友40名,其中6人牺牲在渣滓洞,他们分别来自西南大学前身渊源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当晚,学校还以视频形式,发布了《重庆历史名人中的西南大学人物》。包括晏阳初、梁簌溟、文伯鲁、甘绩镛、颜实甫、劳君展等教育家,童庸生、万涛等重庆籍革命烈士,以及著名学者赖以庄、吴宓、侯光炯,书画家苏葆桢、徐无闻,以及西南大学走出的杰出校友袁隆平等。当这些重庆历史名人一一展示在屏幕,师生们为自己学校走出如此之多的前贤先哲、大家名师和历史名人感到自豪。
“本次校史之夜以‘青春之歌’为主题,聚焦校史上的爱国青春运动和新时代的青年先锋典型,既是对校史中热血青春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年使命的召唤。”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在晚会致辞中表示,“希望全体师生,以史为镜、以榜样为灯,在回溯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开拓新局,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校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