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场“不追求完美”的马拉松喝彩

2025-04-20 21:53: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华凌

当人形机器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冲过21公里半马的终点线,这场充满机械轰鸣与“成长阵痛”的赛事,正在重新定义科技发展的坐标系。4月19日,北京亦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用20支队伍的“不完美奔跑”,写下了包容创新的生动注脚。

机器人从站立、行走至奔跑的进阶,犹如咿呀学语的孩童一步步走向成长。从去年北京亦庄马拉松“天工”机器人的起点助威,到今年宁波、重庆赛事中机器人与机械狗热场、陪跑。这些充满科技温度的场景,承载着人类对技术突破的期待,展现了全社会对“成长型”创新的包容与鼓励。

从实验室到开放赛道,机器人的每一次“摔倒”都价值千金。冠军“天工Ultra”冲线时的2小时40分42秒,背后是3次电池更换、1次跌倒后的重新校准;有的机器人“腿瘸”前行,有的“零件散落”仍坚持完赛。一个个“状况百出”的场景,恰是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正如百年前莱特兄弟试飞飞机仅离地12秒时险些散架一般,今日机器人暴露的散热缺陷、续航瓶颈、算法漏洞,都是叩开通向未来之门的“敲门砖”。

从稳定行走到完成长跑的跨越,印证着技术突破的加速度。7类地形挑战、2分钟内极速换电、12公里时速提升,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千次万次的跌倒与校准。无数次“跌倒—修正—再出发”的循环,为破解户外场景“续航焦虑”、运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更令机器人在医疗、物流、应急等领域的应用图景愈发清晰。

这场机器人跑半马的真正意义,在于重构科技发展的“速度观”。创新不是追求“完美无瑕”的冲刺,而是容忍“不完美”的耐力赛。正如人类马拉松精神中“永不言弃”的内核,机器人赛事彰显“允许摔倒、鼓励换电、包容失误”,这是对科技创新周期的尊重。人类以“马拉松式耐心”看待机器人“蹒跚学步”的背后,实则是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颠覆性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在持续迭代中厚积薄发。

让我们为这场“不追求完美”的马拉松喝彩。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留下的,不仅是赛道上的机械印记,更是创新思维的进化启示:所有伟大的突破,都始于第一次勇敢地“跌倒”。可谓:摔得越狠,未来越稳!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