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进废料,“吐”出资源——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破解压煤开采难题

2025-04-22 09:06: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通讯员 梁利惠 科技日报记者 韩 荣

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是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山西焦煤山煤国际(以下简称“山煤国际”)霍尔辛赫煤业依托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成功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其地质构造的工艺,有效解决了“三下”压煤(即被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下方压住的煤炭资源)开采及煤矸石处置两大难题。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霍尔辛赫煤业,深入了解这一绿色开采背后的技术成果。

一项技术攻克两大难题

作为山煤国际的主力动力煤生产矿井,霍尔辛赫煤业是山西焦煤能源保供的重要单位之一,年生产能力达400万吨。其井田上分布着42个大小不一的村落、焦化厂、加油站等建筑物、构筑物,“三下”压煤储量相当可观。

“若能充分开采这些煤炭资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霍尔辛赫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功说。

经过多次调研,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李建功介绍,该技术将粉煤灰或煤矸石浆液等工业固废作为充填物,注入井下离层空间。离层是煤炭开采导致煤层上端岩层塌陷而形成的空间。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岩层中必须存在一个关键层,与塌陷层形成较大的离层空间,通过充填与关键层构成“柱+板”的稳定结构,而霍尔辛赫煤业的地质条件恰好符合这一特征。

此外,这一工艺还能有效解决霍尔辛赫煤业的固废处置难题,实现“变废为宝”,消化该公司每年产生的一部分煤矸石及尾煤泥。

自2020年起,该公司依托山西焦煤、山煤国际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资源,组建了专项科研团队,并联合第三方构建产学研一体化链条,探索出“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第三方数据检测”的技术创新模式,聚焦技术难点全力攻关。在充分的前期调研、理论论证和大量试验后,霍尔辛赫煤业选择在压覆于废弃焦化厂、乡村道路等建筑物、构筑物下的3501工作面进行试点。

选址、征地、办理手续……一系列前期工作完成后,2022年,该公司启动了注浆站施工项目,并于当年2月开始注浆与采煤同步作业。4个月后,3501工作面成功回收“三下”压煤资源47.5万吨,消化粉煤灰43万吨,处理矿井废水30万吨。这一成果标志着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在霍尔辛赫煤业取得了成功。

多年攻关实现三代迭新

从2020年论证调研到目前3个工作面成功开采,霍尔辛赫煤业的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实现了三代迭新。

记者了解到,包括霍尔辛赫煤业在内的山西省“三下”压煤赋存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这使得该公司在初期引进充填工艺时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如何让复杂的地质条件变得简单可控,成为他们初期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以3501工作面为试点,该公司提出了全过程地表沉陷“四区”控制模型,将采区精确划分为常规区、过渡区、注浆区和控制区。通过分区治理、精准控制,再辅以单孔提级注浆,一举攻克了复杂地形不可预控的技术难关,形成了霍尔辛赫煤业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1.0版。

3501工作面的成功回采,为第二个试点的注浆充填提供了技术经验,但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难题:由于开采模式的局限性,注入的浆液总是偏离既定区域。这一难题导致注浆量和注采比均居高不下。如何控制注浆量,降低注浆成本,再次难住了技术团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研讨、论证和试验,他们提出了帷幕封堵增效技术——将研发的自膨胀水泥速凝封堵材料打入特定钻孔,有效堵住“漏斗”,使浆液不再偏离。经过一年多的技术实施,到2023年10月回采完成时,第二个试点的注浆量成功减少了9万吨,注采比降低了0.2,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2.0版本正式落地。

3801工作面压覆于石油加油站下。“与其他建筑物相比,加油站对地表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充填开采难度呈指数级增长。”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刁怀斌说。为此,技术团队建成了集制浆、注浆与沉陷控制效果于一体的综合监控体系,发明了建构图数字动态安全预警防护技术,提出了地表沉淀控制导向的采注协同控制方法,建立了远程数据收集点,以智能控制、精准动态预测战胜地质风险,解决了充填难题,形成了关键技术3.0版。

李建功表示,在该技术的助力下,霍尔辛赫煤业形成了“采煤不见煤、矸石不出矿、三废零排放”的绿色发展格局。多年来,该公司累计处置煤矸石、尾煤泥、粉煤灰290余万吨。

责任编辑:翟冬冬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