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4月21日晚,“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活动揭晓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满世界寻找敦煌》《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亮世界》等20种文津图书和46种文津提名图书从2800余种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
科普类图书终评评委杨虚杰介绍,本届评选共收到科普类参评图书458种,最终产生了文津图书6种,文津提名图书12种,这些图书题材丰富多样,涵盖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脑科学等诸多领域。
“本届评选出来的文津图书兼具科普性、学术性和趣味性。”杨虚杰表示,其中有回溯我国原子弹发展历程的厚重之作,字里行间彰显着我国科学家不畏险难的科学精神;有另辟蹊径,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搭配妙趣横生的漫画,将认知神经科学方面高深莫测的研究成果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还有的聚焦专业的凝聚态物理领域,让艰涩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有图书从天文研究的视角梳理了中华的历史与人文,也有图书描绘了人类航天科技进步的奇迹,还有以地质探险为脉络,融合实地勘探与地学知识的优秀著作。
令人欣喜的是,本届入围终评的原创科普著作比例明显提升,作者群体尤为多元:既有长期深耕专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院士学者;也有借助自媒体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年轻作家。杨虚杰表示,他们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独特的表达风格,为科普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这一点,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廖永霞也深有感触。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过去参评文津图书的科普类书籍往往以译作居多,但这几年我国原创科普作品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以至于还需要在终评会上平衡一下国际国内图书的比例。她也注意到,这些年文津图书科普类作品作者中,除了科研人员,也有一些自媒体做得风生水起的科普达人,他们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妙趣横生的科普。“对这些科普人,我们的评委也非常认可和喜欢。”廖永霞说。
文津图书《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作者荣正通是名科普新人,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在回忆自己的写作过程时,荣正通眼里泛起了泪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不畏难、不怕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荣正通说,“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下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它可勉励青年一代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前行。
杨虚杰强调,作为评委,他深刻感到,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的摆渡。通过阅读,人们既能洞悉自然造化的精妙规律,又能感受人类文明探索真理的精神光芒。“愿文津图书永葆赤子之心,在算法推荐的喧嚣中守护深度阅读的烛火,成为连接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纽带。”杨虚杰说。
文津图书评选推广活动设立于2004年,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界、出版界以及专家、读者、媒体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好书推荐活动。文津图书评选每年举办一次,参评图书侧重能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公众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人文素养的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