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鹏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夏天一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新能源之都。在此背景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职院)如何积极响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破解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难题?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了集教学实训、资源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4月22日,常州机电职院副校长刘贤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如今,该校创新构建了“三位一体、双向循环”的资源体系,建设了专业资源库、数字工坊云平台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案例库,实现了企业案例与教学资源的双向转化,企业案例融入课堂,学生成果反哺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刘贤锋介绍,通过培养掌握全流程技术链的高素质人才,该校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使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缩短了人才与岗位的磨合期,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双赢。
为头部企业输送了500余名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各级别技能大赛中也屡获佳绩;在专业建设方面,常州机电职院开发了65个三维数字化技术教学培训项目,建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社会服务和科研培训方面,常州机电职院完成了多项省级科技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4项,技术服务收入达1103.5万元……如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成果。
“下一步,学校将拓展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学校将助推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虚拟工厂’建设,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三维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刘贤锋表示。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