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于波
4月20日,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论坛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打造低碳经济”主题,汇聚了跨学科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及媒体代表,旨在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深入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培育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彰显了应对气候危机的决心与担当。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维”的特色学科体系,拥有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史丹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然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我国传统高碳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史丹认为,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已明确迈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她期待各方能够深化合作、凝聚共识,搭建起学界与业界高效互动的合作平台,以知识赋能实践。
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进才在致辞中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深刻影响着未来世代的生存根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他说,本次论坛深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级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论坛向更高质量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5位学界大咖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交流业界实践经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本次论坛创新构建双轨对话机制,设置了“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应对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两大平行论坛,形成多维学术对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