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4月23日,记者从山东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植物保护学院张修国教授团队揭示了子囊菌门中一个重要类群——间座壳目真菌进化多样性和分类复杂性。张修国表示,这些发现不仅让全球真菌图谱多出了上百个精准坐标,更给农作物病害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这些思路包括通过追踪某些菌种的“进化软肋”开发靶向农药,或是利用它们的代谢特性改良土壤环境。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真菌多样性》上。
张修国告诉记者,间座壳目真菌被称为植物界的“双面特工”。它们既像潜伏的“间谍”——某些种类能悄无声息地侵入农作物,引发毁灭性病害;又像生态系统的“清道夫”——部分成员通过分解枯木或共生参与物质循环,维系土壤健康。这种“亦敌亦友”的双重身份,让它们在真菌王国中扮演了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这些发现可帮助科学家绘制真菌‘族谱地图’,明确间座壳目的进化关系,更精准地识别病原菌、区分近缘物种,避免传统分类的误判,为全球真菌数据库填补关键空白。”张修国表示,这些发现同时也可以揪住病害防治的“进化弱点”,从而设计靶向农药,减少广谱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例如,针对某类菌株独有的基因特性开发“精准打击”药物;此外,通过解析其代谢多样性,科学家们可筛选出能降解污染物或促进植物抗逆性的菌株,用于土壤修复或生态农业。
据了解,早在2000年,张修国团队就已致力于真菌分类学的研究。他们对113株模式菌或非模式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家族、序列变异性和序列保守性分析,发现了这类真菌进化史上的两大特点:第一,“家族内斗”激烈,但“老祖宗”很古老。大多数种类的基因差异极大,且基因序列“更新换代”速度快,说明它们进化历史悠长,分支庞杂,堪称真菌界的“活化石”。第二,个别成员“摆烂”。少数物种基因高度雷同,仿佛进化路上突然“卡壳”,导致科学家很难摸清它们究竟何时分化、如何演化,给分类研究埋下难题。更关键的是,该团队用“代谢能力检测仪”(KEGG分析)扫描发现:这类真菌特别依赖两大生存基本功:嘌呤代谢(相当于拼命囤积DNA/RNA的“建筑原料”)和核糖体活动(疯狂运转蛋白质“生产线”),这就像给它们装上了“全天候发电机”,无论环境多恶劣(干旱、高温、缺粮),都能快速合成生存必需品,实现“走哪活哪”的适应力。
该研究不仅重新梳理了这个真菌家族35个主要分支的“家族档案”,还发现它们早在一亿多年前就演化出不同生存策略——有的专攻植物茎秆,有的偏爱果实,这种分工甚至比人类农业文明的出现还要早数十倍。
(受访者供图)